1949年2月的一个清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田野上,一群正在劳作的农民突然被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惊动。他们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只见一架飞机拖着浓烟急速下坠,随后传来一声巨响,地面都为之震动。农民们面面相觑,放下手中的农具,纷纷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奔去。
当他们赶到现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一架国民党涂装的运输机斜插在河滩上,机翼已经折断,尾翼严重变形。更令人意外的是,驾驶舱内还有一名昏迷不醒的飞行员。村民们立即组织救援,小心翼翼地将飞行员从残骸中抬出,用临时制作的担架将他送往最近的医院。与此同时,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爬进机舱查看,在货舱里发现了堆积如山的银元,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
这一发现立即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为什么国民党的飞机会出现在解放区?这些银元又是从何而来?消息很快传到了军区,引起了首长们的高度重视。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国民党主力虽已退守台湾,但局势依然紧张。军区立即派出调查组前往现场,同时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警戒。
经过仔细检查,军区专家发现这架飞机性能完好,并非因故障迫降。更奇怪的是,飞行员选择了明显的迫降动作,完全没有攻击意图。结合当时国民党节节败退的形势,军区判断这很可能是一次起义行动。但飞机上那批巨额银元的来历,却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在医院昏迷三天后,飞行员终于苏醒。军区首长亲自前来询问。这位名叫杨宝庆的飞行员证实了军区的猜测:他确实是来投诚的。当被问及银元的来历时,杨宝庆虚弱地摇了摇头,开始讲述自己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1923年,杨宝庆出生在河北一个贫苦农家。战乱年代,全家颠沛流离。1941年,18岁的杨宝庆在街头看到空军军官学校的招生告示,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尽管文化基础薄弱,但他天赋异禀,在飞行训练中进步神速。经过在印度和美国的深造,1944年学成归国,成为国民党空军轰炸机飞行员,投身抗日战场。
抗日期间,杨宝庆屡立战功。然而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却被强留在军中参与内战。眼看着国民党腐败横行、欺压百姓,杨宝庆内心充满矛盾。1948年,为控制飞行员,国民党将他们的家属全部迁往台湾。当杨宝庆年幼的儿子在台湾重病时,国民党竟拒绝他探视的请求,也不提供医疗费用。这件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9年2月,杨宝庆奉命运送17万银元(重达4.6吨)去台湾。得知这是国民党高官搜刮的民脂民膏后,他与同样不满国民党的姐夫赵连景密谋起义。在赵连景的协助下,杨宝庆于2月19日夜驾机起飞,凭借高超技术,在燃油将尽时成功迫降北京。
更令人欣慰的是,杨宝庆的妻子刘敏璞后来机智地带着孩子从台湾逃出,一家人在北京团聚。杨宝庆随后加入解放军空军,参与了开国大典的飞行表演,并培养了大批新中国飞行员。1988年,他当选四川省政协常委,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这段传奇经历不仅展现了一个飞行员的勇气与智慧,更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风云。杨宝庆的选择,代表了许多有识之士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正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