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封建王朝中,若论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者,非盛唐莫属。虽然唐朝在国土的广阔程度上未必能与汉朝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世界格局里,它却是经济与文化的璀璨中心。而能够把唐朝推向巅峰的,正是大唐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他以“贞观之治”的伟大功绩,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成为后世敬仰的雄主。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他善于发现人才、重用贤臣。魏征、房玄龄等人便是在他的提拔下成为治世名臣,还有一些将领则对唐朝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便有一位被李世民慧眼识中的名将。
这位名将因为受到重用而飞黄腾达,其家族子嗣也因此踏上仕途,尤其是他的儿子,更在数十年后闯入皇宫,废黜皇帝,彻底改写了大唐的历史。父子两人究竟是谁?儿子为何要将皇帝拉下马?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
---
一、名将父子的崛起之路
时间回到贞观十八年。此时的李世民正满怀信心地准备对高丽发起征伐。唐军无论是兵力还是将领配置都占据明显优势,因此李世民认为这场战争胜券在握。在考虑人选时,他提笔在将领名单上写下了一个名字——洺州刺史程名振。程名振虽未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却是一位智勇兼备、足智多谋的悍将。他早年效力于河北割据势力窦建德,原本是一位文官。窦建德覆灭后,他果断投向李渊父子,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李氏父子很快发觉程名振的军事才华,将其从文官转为武将,委以河北道经略一职。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极其准确。程名振在战场上表现得果敢而凌厉,甚至亲手击败了新任河北王刘黑闼,彻底稳固了李氏政权。然而,他因曾经支持太子李建成而长期被外放。直至对高丽之战,李世民才重新将其召回,寄望他能为大唐建功。程名振果然不负厚望,在高丽战场屡屡获胜,名声大振,最终成为大唐军方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在他的庇荫下,程家的后人逐渐崭露头角,其中尤以他的儿子程务挺最为突出。
程务挺继承了父亲的血性和胆识,凭借出色的战功逐渐升任高级将领。自从他镇守边境后,大唐几乎未在与外族的战争中失利。他每隔一两年便要发动大战,狠狠打击来犯部落,威名远播。在程务挺的身上,“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二、皇帝也能被废
然而,程务挺的经历并不仅限于战功,他在仕途上的转折点是投靠了武则天。约在680年,因裴炎在军功记录中偏袒程务挺,这一意外契机使他与武则天结下深厚联系。三年后,程务挺为武则天做了一件惊天大事——他率兵闯入皇宫,宣布废帝诏令,并亲手将不愿离开的皇帝拖下龙椅。正是这一次行动,帮助武则天扫清了登基的最大障碍。
程务挺的功劳极大,武则天也因此大加赏赐,让他身居高位,一时风光无两。然而正如古语所言,“飞鸟尽,良弓藏”,在权力角逐中没有永远的功臣。仅仅两年后,程务挺因一桩细小的过失,被武则天下令斩首,风光骤然成了过往。
---
三、结局与影响
程务挺死讯传出后,最为欢欣鼓舞的并非唐朝朝臣,而是边境异族。他们庆幸天敌不复存在,纷纷庆贺。事实也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在程务挺死后的一段时期,大唐缺乏能够震慑边疆的名将,被迫在对外战争中不断退让,割地求安。
武则天虽以女皇之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她因个人私心而杀害程务挺,的确给大唐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她在位时,大唐的国土范围较之前朝明显缩减,边境局势也因缺乏强将而陷入不利。
程名振与程务挺父子,前者凭借投机与才干成就荣耀,后者则因拥立武则天而声名赫赫,却也因权力漩涡而丢掉性命。两代人的故事,既是大唐功臣命运的缩影,也折射出盛唐背后复杂而残酷的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