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膝下子嗣众多,其中周王朱橚的为人处世可谓独树一帜。与恪守礼法、忠心耿耿的蜀王朱椿相比,他少了些循规蹈矩;与骄奢淫逸、肆意妄为的齐王朱博、代王朱桂相较,他又多了几分自律。这位天潢贵胄虽曾犯下过错,却也展现出难能可贵的悔改之心。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虽生于帝王之家,却不愿坐享其成,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仍醉心于科学研究,最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贡献。
朱橚作为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五子,其出生之时正值天下动荡之际。当他睁开双眼初次打量这个世界时,映入眼帘的是战火纷飞的景象。那时,他的父亲正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展开激烈厮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随着朱元璋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最终登上帝位建立大明王朝,年幼的朱橚也由此成为尊贵的皇子。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藩王分封中,朱橚最初受封于富庶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因该地古属吴国,故称吴王。后因钱塘乃朝廷财税重地不宜封王,遂改封开封,是为周王。
由于当时诸王年纪尚幼,明太祖并未立即让他们就藩,而是令诸位皇子前往中都凤阳接受军事训练。在凤阳的数年历练中,朱橚不仅军事才能得到提升,心智也日渐成熟。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橚正式奉命就藩。开封作为北宋故都,其宫殿历经岁月沧桑已显破败,经修缮后成为周王府邸。就藩初期,朱橚谨遵太祖训示,定期与其他藩王入京觐见。每次离别时,朱元璋都会给予丰厚赏赐,足见对其表现的认可。
然而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朱橚因思念故土,竟擅自离封前往凤阳居住。这一严重违制之举令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决定将其贬谪云南。太祖特谕西平侯沐英妥善安置,并明令周王不得过问云南军政事务。同时命河南都指挥使司调集五千五百名官兵随行护卫,河南布政司则负责筹措沿途费用。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际,或许是念及父子亲情,太祖突然收回成命,改令朱橚留居京城反省,由其世子朱有燉暂代藩务。
经过近两年的观察,朱橚确实展现出真诚的悔改之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二月,太祖下诏准许其复归封国。重返开封后的朱橚行事作风大为改观,直至洪武朝终结都未再有过失。这段经历不仅成为朱橚人生的重要转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皇室成员在挫折中的成长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