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燕云十六州,一片让中原王朝头疼了四百年的土地。
宋朝为了收复它,两次北伐惨败,皇帝都差点丢了命。
辽金元三朝靠着这块跳板,把中原折腾得够呛,朱元璋凭什么能一举拿下?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这里山川险要,易守难攻。
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形成天然屏障,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掌握了进出中原的咽喉要道。
辽朝得到燕云十六州后,立刻将其打造成南下的桥头堡。
这里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更重要的是战马和铁器的产地。
辽军可以在这里屯兵养马,随时南下袭扰宋朝边境,宋朝失去了这道天然屏障,只能被动挨打,疲于应付。
宋太祖赵匡胤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专门设立了"封桩库",每年存钱准备赎回或者武力夺取这些失地。
封桩库里的钱越积越多,赵匡胤的雄心也越来越大。
可惜天不假年,他突然驾崩,收复燕云的计划就此搁浅。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决定武力收复燕云。
太平兴国四年,他亲率大军北伐,这次北伐开局不错,宋军连克数城,一路推进到幽州城下。
赵光义信心满满,以为胜利在望。
高梁河一战彻底改变了局面,辽军主力突然出现,宋军措手不及,赵光义中箭受伤,只能坐着驴车狼狈逃回。
宋军士气大挫,北伐宣告失败。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北伐,这次他采用三路并进的策略,东路军由田重进率领,中路军由潘美、杨业指挥,西路军由曹彬统领。
开始进展顺利,宋军接连收复几座城池,可关键时刻,辽军集中兵力反击。
陈家谷一战,宋军大败,杨业战死,潘美仓皇撤退。
三路大军损失惨重,宋朝彻底断了主动收复燕云的念头。
宋朝还尝试过外交手段。
联合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共同攻打辽国,表面上看这个计划很完美,金朝负责灭辽,宋朝提供军费,最后平分燕云十六州。
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金朝灭辽后,只把几座空城交给宋朝,精华地区全部据为己有。
金朝发现宋朝军队不堪一击,干脆连宋朝一起收拾了,靖康之变爆发,宋朝皇帝成了俘虏,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变得更加无解。
元朝后期,政治极度腐败,帝沉迷享乐,大臣争权夺利,百姓民不聊生。
至正年间,黄河决口,洪水淹没大片农田,瘟疫爆发,死者无数,尸骨遍野。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民间起义如火如荼,红巾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元朝统治摇摇欲坠,朱元璋就是在这种乱世中崛起的枭雄。
元廷内部矛盾重重,权臣伯颜专权跋扈,甚至提出要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大姓汉人。
脱脱虽推翻了伯颜,自己也因为军事失利被流放,皇权式微,群臣离心。
北方的蒙古贵族更是各自为政。
扩廓帖木儿控制山西,李思齐占据陕西,王保保雄踞河南。
名义上都是元朝臣子,实际上谁也不服谁,各自拉队伍准备自立门户。
朱元璋看准了这个机会,1363年,在鄱阳湖决战中击败陈友谅,随后又消灭了张士诚,整个江南地区统一在明朝旗下,经济开始快速恢复。
朱元璋推行屯田制度,让士兵既是战士又是农民。
军队自给自足,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漕运改革让粮食运输更加便利,江南的财富源源不断汇集到应天府。
军事实力也在快速增长,明军装备了火铳、火箭车等新式武器,组建了专门的火器营。
骑兵部队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不输蒙古骑兵。
到北伐前夕,朱元璋已经集结了25万精锐之师。
朱元璋的战略规划极其精明。
没有学宋朝直攻大都的冒进做法,而是制定了"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拔潼关,据户槛,后进兵元都"的渐进路线。
这样既能切断元朝南北联系,又能稳扎稳打,避免孤军深入的风险。
1367年10月,朱元璋正式下达北伐诏书。
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两人分工明确:徐达率主力攻取山东、河南,常遇春率精锐直取大都外围。
徐达首先进攻山东,元朝在山东的守将早已人心涣散,明军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济南、东平等重镇。
山东的丢失,让元朝彻底失去了南北联系的纽带。
常遇春的任务更加艰难。他要深入敌后,直接威胁大都。但常遇春有自己的妙招,他派人策反了蒙古大将纳哈出。
纳哈出本来负责守卫大都外围,被策反后直接为明军带路,元军防线瞬间崩溃。
居庸关是北伐的关键一战。这里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元军在这里屯积了大量粮草,准备依托地形优势阻挡明军。
常遇春采用了夜袭战术。
派轻骑兵绕到居庸关后方,趁夜色掩护偷袭粮仓,熊熊大火照亮了夜空,元军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黎明时分,明军从三面同时发起进攻,火铳齐鸣,杀声震天。
仅仅6个时辰,居庸关就被攻破。
守军大部分被歼灭,剩下的四散逃命,明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为攻取大都奠定了基础。
1368年8月,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早已吓破了胆,城内人心惶惶,明军架设了碗口铳和火箭车,对城墙进行猛烈轰击。
城墙在火器的轰击下出现裂缝,守军士气彻底崩溃。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收拾细软连夜逃往上都,第二天清晨,大都城门大开,明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这座古城。
明军入城后军纪严明,禁止劫掠。
徐达下令善待降卒,保护平民。燕云地区的百姓见明军如此仁义,纷纷"烹羊酿酒"表示欢迎。
这与元朝末年的苛政形成了鲜明对比,民心迅速倾向明朝。
收复燕云只是第一步,如何守住才是关键,朱元璋深知这个道理,立即着手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统一指挥全国军队,同时推行卫所制度,将军队分散到各个卫所,既能屯田自给,又能就近防御。
燕云地区设立了多个卫所,宣府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宣府镇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制度。
士兵平时种田,战时拿枪。这样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让边军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士兵在当地娶妻生子,扎根边疆,自然会拼死保卫家园。
朱元璋还有一个高明之处,就是善用降将,没有全部赶走蒙古人,而是保留了朵颜三卫等蒙古精锐部队。
这些蒙古骑兵熟悉草原作战,正好用来防御北元的反击。
边防建设也全面展开。居庸关、大同等要塞重新修筑,城墙加高加厚。明朝还创新了防御技术,建造了空心敌台。
这种敌台能储存军械粮草,还能让守军在内部休息,大大提高了防御效率。
九边军镇的建立,形成了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
从辽东到嘉峪关,一条坚固的防线横亘在北方边境,每个军镇都有精兵把守,相互支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防御网。
明朝还恢复了汉唐时期的衣冠制度,让北方汉人重新找回了文化认同。
《永乐大典》的编纂,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也加强了文化统一。
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彻底改变了中原的地缘格局。
从此,中原王朝再也不用担心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明朝能够延续276年,燕云十六州的稳固防线功不可没。
朱元璋用军事手段解决了困扰中原四百年的难题,可军事征服只是开始,如何让这片土地真正归心,才是成功的关键。
明朝在燕云地区的成功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卷29,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