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权臣年羹尧的兴衰史
寒冬中的决断
1726年1月13日,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冬之中。养心殿内,雍正皇帝独自伫立在雕花木窗前,凝视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殿内炭火虽旺,却驱散不了那股刺骨的寒意。这时,一名太监小心翼翼地走进殿内,低声禀报:\"启禀皇上,罪人年羹尧已伏法。\"
听到这个期待已久的消息,雍正皇帝的面容却未见丝毫喜色。他缓缓转身,目光深邃地望着殿内的烛火,沉默片刻后问道:\"他...死得可还安稳?\"声音中带着难以察觉的复杂情绪。
太监犹豫了一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回皇上,年羹尧起初不肯就死,极力要求再见皇上一面。幸而负责此事的蔡珽大人厉声呵斥,他才最终...自尽。\"太监的声音越来越低,几乎微不可闻。
殿内陷入长久的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太监战战兢兢地等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问道:\"罪臣年羹尧的家眷该如何处置?请皇上明示。\"
雍正皇帝抬头望向殿外灰蒙蒙的天空,眼神飘向远方。他负手而立,久久不语。最终,在漫长的思考后,他做出了那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青云直上的仕途
年羹尧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其先祖年富在明朝曾官至户部尚书,家族世代显贵。在这样的环境中,年家对子弟的教育极为重视。年羹尧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年仅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与醉心科学研究的兄长年希尧不同,年羹尧天生就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自踏入仕途起,他便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才能和进取心,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步步高升。
康熙皇帝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官员颇为赏识,破格钦点他为庶吉士,使其得以进入翰林院任职。在明清两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使得翰林院成为培养重臣的摇篮。康熙皇帝的这一安排,足见对年羹尧的器重。
在翰林院期间,年羹尧与张廷玉等未来名臣共事多年。这些同僚后来都成为康雍两朝的栋梁之臣。与这些杰出人物的交往,使年羹尧在政治智慧和处事能力上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入翰林院前的年羹尧因年少得志,行为颇为放荡不羁。他常流连于京城各大青楼,与歌妓为伴,在京城官场中落得\"儇佻恶少\"的恶名。正是在翰林院同僚的规劝下,年羹尧才收敛行径,开始注重自身形象。
离开翰林院后,年羹尧的仕途更加顺遂。他先后出任朝鲜使臣、四川知县等职,展现出非凡的行政才能。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能力出众,而且为官清廉。即便有人试图行贿,也会被他严词拒绝,礼物直接扔出府门。
这样的政绩很快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他被调回京城,晋升为侍读学士。这个职位让他得以经常面见皇帝,也让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康熙诸子的明争暗斗。
随着康熙皇帝年事渐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作为近臣的年羹尧敏锐地察觉到皇位继承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暗中观察哪位皇子最有可能继承大统。
择主而事
后世皆知年羹尧最终选择了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最初看中的是三阿哥诚亲王胤祉。这一选择在当时看来十分合理——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在废黜大阿哥、二阿哥后,三阿哥理应成为储君。
然而,年羹尧的投诚之路并不顺利。当时三阿哥门下人才济济,年羹尧虽优秀,却不足以引起特别关注。就在他苦思如何接近三阿哥时,一个自称孟光祖的三阿哥属下来访,声称代三阿哥收取\"孝敬\"。
这看似天赐良机。年羹尧虽为官宦世家,家资丰厚,立即从府库中取出万两白银相赠,希望能在三阿哥面前美言几句。然而,这个孟光祖竟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打着三阿哥旗号四处行骗,年羹尧不过是众多受害者之一。
更糟的是,此事传到了康熙皇帝耳中。康熙勃然大怒,认为年羹尧身为朝廷重臣,竟敢在自己健在时就向皇子献媚,实属大不敬。年羹尧因此被贬职,经过一番周折才重获康熙信任。
这次教训后,年羹尧行事更为谨慎,但仍在暗中观察诸皇子。最终,他选择了四阿哥胤禛。胤禛也对这位能臣颇为赏识。碍于康熙皇帝尚在,两人只能暗中往来。
转机出现在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的妹妹被康熙赐给胤禛为侧福晋。这层姻亲关系使两人的交往名正言顺,关系日益密切。
此时年羹尧已由文转武,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胤禛对他赞赏有加,常以书信嘉奖。为表忠心,年羹尧甚至主动将妻儿留在京城为质。
历史证明了他的选择——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继位为雍正皇帝。登基过程并不顺利,多亏年羹尧率军火速回京稳定局势,成为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
权势巅峰与陨落
雍正即位后,年家荣宠至极。年羹尧晋封太保、三等公;其妹封贵妃;兄长年希尧出任广东巡抚;连退休多年的父亲也获封公爵。面对皇恩浩荡,年羹尧主动请缨出征青海。
雍正不仅应允,还调走青海原总督,改由年羹尧岳父接任,使年羹尧在青海大权独揽。年羹尧不负众望,大败叛军,雍正龙颜大悦,晋封其为一等公,并亲自出迎,牵其手称\"恩人\"。
然而,功成名就的年羹尧开始忘乎所以。他大肆结党营私,甚至得罪了曾为他说话的怡亲王允祥。尽管雍正多方调解,年羹尧仍我行我素。更令朝野震惊的是,他竟令王公大臣列队迎候,自己却策马而过,目空一切。
雍正忍无可忍,收回其兵权,命其回京自辩。年羹尧仍不知收敛,沿途要求官员高规格接待。抵京后即被下狱。查抄出的罪证令人咋舌。雍正本欲从轻发落,但年羹尧怨言不断,最终被贬为城门看守。
更令雍正震怒的是,年羹尧竟穿着御赐黄马褂守门,公然挑衅。适逢年贵妃病逝,雍正再无顾忌,赐其自尽。年羹尧求见被拒,孤独地死在狱中。
家族覆灭
年羹尧死后,其家族遭遇灭顶之灾:15岁以上儿子全部处死,其余流放;妻子因是宗室女得以回娘家;女儿虽免于难,但被孔家退婚,后半生凄凉。
年羹尧的悲剧在于,他在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雍正朝挑战皇权,最终身死族灭。这位曾权倾朝野的大臣,因不知进退而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