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社科界
编者按
临沂,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科联、临沂市网信办、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临沂文化符号”评选活动。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并编辑成《临沂文化符号》一书。
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还通过“相关链接”与交通提示等细节,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 从地理、历史到红色文化,从非遗、遗存到特产,书中内容丰富,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
今日起,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临沂文化符号》的精彩内容,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949年2月,为纪念第一次大革命至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地区革命烈士,由中共中央华东局提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临沂修建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由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设计的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1949年4月奠基,1950年主体工程相继完工,后又陆续进行修葺和增建。烈士陵园坐北朝南,以南大门、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北大门为中轴线,包括塔、堂、馆、亭、墓、廊等19座大型纪念建筑物,占地19.2万平方米,匾额“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前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题写。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45米,建筑形式为五角亭柱式,由花岗石、石灰石、钢骨水泥构成,分为塔台、塔身、塔顶三部分。塔顶缀以大型景泰蓝质红五星。塔身正面为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贴金大字。塔身四周石碑上,正面刻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塔周镶有大小石碑10块,镌刻着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和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题词。题词碑上方镶有5幅石质浮雕,反映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以及消灭国民党军美械74师的战争场景。十根石柱的顶端,塑有10组工农兵青妇支前拥军、站岗生产、参军参战、支援战争的人物形象。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东侧自南向北有瞻容思功亭、汉斯•希伯墓、陈明与辛锐合墓、罗炳辉墓、王麓水墓,西侧自南向北有仰风承志亭、革命烈士公墓、常恩多墓、刘炎墓、张元寿墓。
革命烈士纪念塔向北为革命烈士纪念堂,纪念堂建筑风格为双层古宫殿式,为石灰石、水泥构筑而成,东西长45米,南北宽19.6米,高21.4米。纪念堂内影壁上的有周恩来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任弼时题词“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堂内巨大石质联碑上镌刻着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25年间,在沂蒙山区牺牲以及沂蒙人在外地牺牲共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的烈士372名,沂蒙籍烈士3万余名,其他烈士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有的是来自外国的国际主义战士。据说从收集英烈名字到请书法家誊写,直至完成镌刻前后历时5年时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依托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临沂市又于2012年在其西侧开工建设了沂蒙革命纪念馆。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先生主持设计,建筑外方内圆,建筑形式简洁朴实,体现质朴高尚的沂蒙精神;暗红色基座稳扎大地,暗示沂蒙精神的革命根基;两组支座承载建筑上部主体,象征着沂蒙精神对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支撑;中间贯穿上下的红色筒体,寓意沂蒙精神中流砥柱的强大作用。
2014年4月26日,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临沂市又一重要党性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