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中,不说强大的曹魏了,东吴孙权就比刘备的兵力多两倍,孙权的家底比刘备厚。孙权用兵,十万、五万是正常的,而刘备用兵,即使夷陵之战,也不过四五万人。
刘备最多一次用兵,出动了五万人,另外让关羽带三万人配合作战。也就是说,这一次用兵,刘备动用了八万人。
这一战虽然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但是最后没有打起来,双方言和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看到刘备占了益州,派诸葛瑾去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给,刘备给孙权一个空头支票,说,等我拿下凉州,就把荆州全部给你。
孙权见被戏耍,大怒,派吕蒙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命令鲁肃率万人驻扎巴丘,抵御关羽,孙权驻军陆口。吕蒙到后,长沙、零陵二郡投降,唯独零陵太守郝普不降。
刘备见形势危急,亲自率兵五万下公安,让关羽率三万兵马进入益阳。吕蒙用计使郝普归降,随后回军与鲁肃共同抵御关羽。
先主传记载,刘备带了五万人下公安。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吴主传记载,关羽带了三万人到了益阳。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这一年,曹操拿下汉中,严重威胁益州,当时,孙权和刘备还没打起来,处于对峙状态,刘备担心两面作战,腹背受敌,会丢失益州,于是派使者与孙权议和,瓜分了荆州,将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双方罢战。
这一次,刘备率军五万,关羽率军三万,一共出动了八万人,这是刘备用兵最多的一次,此后,再也没超过五万了,即使后来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兵力也没超过五万人了。
刘备夷陵之战出动的兵力,孙权说是四万人,没错,刘备兵力没超过五万。
《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面,孙权向曹丕求救,说刘备兵力四万,其实,刘备还有五奚蛮夷的一万兵力,总兵力没超过五万人。
再看孙权的兵力,动不动就十万,五万,家底很厚实。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孙权率军十万,攻打合肥,被合肥守将张辽、乐进和李典七千人打败了。
张辽传有记载,孙权带的是十万人。
《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关键是,孙权带十万人,打张辽七千人,最后还打输了,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活捉,这够可笑的了。
《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孙权可不是只有这一战输了,后面还有。
接下来看孙权带五万人,去打石阳。
文聘传有记载,孙权确实带的是五万人。
《三国志 文聘传》记载: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关键是,这一战,孙权也打输了,退军时,还被文聘追着打。
合肥之战,孙权出手十万人,石阳之战,孙权出手五万人,兵力真不少。
还有一次,孙权也出动了十万兵力,不过,这一次不是去打仗,而是干活。
赤乌十三年(250年)十一月,孙权调遣军队十万,修筑堂邑的涂塘坝来淹没往北的道路。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
看看,孙权一出手,又是十万人,这兵力真阔气。
纵观蜀汉,刘备最巅峰时,拿下了汉中,总兵力也不过十五万人,结果,关羽丢失荆州,损失了四五万人,刘备夷陵战败,又损失了四五万人,十万人就没了。
最后,诸葛亮治理蜀中,励精图治,恢复了很久,总兵力才达到十万人,蜀汉灭亡时,兵力就是十万人。
《三国志》注引王隐《蜀记》记载: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蜀汉虽然有十万人,不可能一打仗十万人就全部出动,至少要留下一半兵力防守成都和汉中各关隘、险要。
因此,蜀汉可动用的兵力,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兵力实在单薄,北伐很难成功。
比起孙权来,蜀汉家底差多了,可惜孙权打仗不行,要是诸葛亮带十万人北伐,曹魏就危险了。
举个例子,明朝大将常遇春说,给我十万人,我将横行天下。常遇春的意思是说,他带十万人,就天下无敌了。
诸葛亮要是带十万人,未必不如常遇春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