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战法是一种在古典演义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战术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名将领轮番上阵与敌方一员大将交战,以此消耗对方的体力和意志,最终达到击败或生擒的目的。这种战术往往用于对付武艺高强、难以正面击败的敌将,通过持续不断的攻势让对方疲于应对,从而丧失战斗力。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了活捉勇猛的庞德,就精心部署了车轮战术。他先后派出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大将,每人只与庞德交战数回合便退下,最后由许褚出马与庞德大战五十回合。曹操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正是出于对庞德武艺的赏识,不愿让麾下大将与其拼死一搏,而是通过车轮战消耗庞德的体力,为最终生擒创造有利条件。
《说岳全传》中车轮战法的运用更为常见,这似乎表明岳飞对这种战术的认可。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车轮战往往收效甚微。比如岳云击败金弹子,关键因素在于牛皋的突然呐喊干扰,而非车轮战术的功劳;而陆文龙和曹宁先后投奔岳飞,也不是因为车轮战的成功,而是得益于\"苦人儿\"王佐的断臂献计,最终促使陆文龙倒戈。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只见岳飞对金国猛将使用车轮战,却不见金兀术用此战术对付岳云等岳家军将领?
作为岳家军一段时期内的武力巅峰,岳云本应是车轮战的理想目标,但金兀术却从未采用这种战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金国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猛将,且这些将领的出现时间分散。金弹子刚到中原不久就被岳飞击杀,而此时陆文龙尚未到来;待陆文龙和曹宁相继出现后,又因王佐的计谋而很快投奔岳家军。之后出现的粘得力、山狮驼、连儿心善、完颜寿等顶级猛将,也都是分散登场,从未同时在场。这种将领的断断续续出现,使得金兀术即使想组织车轮战,也因人手不足而难以实施。
其次,能与岳云匹敌的金国将领屈指可数。真正能与岳云势均力敌的只有陆文龙和曹宁,而能胜过岳云的更是仅有后期出现的山狮驼、粘得力和连儿心善三人。山狮驼仅用十余招就击败了与岳云战平的关铃;连儿心善三十回合击败严成方,而岳云需要八十回合才战胜严成方;粘得力更是手持120斤紫金锤,连续击败岳家军数十员战将。这三人中任何一人都能单独战胜岳云,自然无需采用车轮战术。
车轮战法的关键在于参战将领的武力值相近,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轮番消耗。如果将领间实力差距过大,就失去了车轮战的意义。比如岳飞对付陆文龙时,派出岳云、张宪、何元庆、余化龙、严成方等实力相当的将领轮战,这才构成有效的车轮战。而金兀术麾下缺乏这样一批实力均衡的将领,自然无法对岳云实施同样的战术,只能眼睁睁看着岳家军耀武扬威,最终将希望寄托在秦桧的阴谋上。
由此可见,车轮战法的成功实施需要满足特定条件,不仅需要足够数量的猛将,还需要这些将领的实力相对均衡。金国方面由于人才储备不足,将领出现时间分散,实力参差不齐,导致无法有效运用这一战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岳家军在将领培养和战术运用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