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顾之相藏雄略,乱世沉浮显奇谋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又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深藏不露,隐忍待机,最终为三国纷争画上句号,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业。他的身影,始终与谋略、权力和争议相伴。
早年出仕:从抗拒到辅弼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他出身世家大族,自幼聪慧,博学多才,胸怀大志。东汉末年,司空曹操听闻其名声,欲征召他入府任职。然而司马懿见汉室已被曹氏控制,不愿屈节事曹,便以风痹症为由拒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采取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司马懿再推辞,便将其逮捕。司马懿惧而就职。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甚至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内心颇为忌讳,曾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逐渐使曹操安心。
奇策善谋:显露锋芒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便开始展现其谋略才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考虑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与蒋济及时劝阻,并献策“联吴制衡”,利用孙权与关羽的矛盾。曹操采纳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最终兵败被杀。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尽心辅佐曹丕。曹丕临终时,命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一同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军功显赫:平叛御敌
司马懿在军事上功绩卓著:
* 擒斩孟达:太和二年(228年),蜀汉降将孟达图谋叛魏。司马懿当机立断,不待朝廷批复,率军八日疾行一千二百里,迅速平定叛乱,斩杀孟达。
* 抵御诸葛: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作为魏军统帅,采取“以逸待劳,坚守不战”的策略。特别是在五丈原,他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继,任凭诸葛亮如何挑战甚至送他妇人服饰羞辱,均坚守不出,最终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无功而返。
* 平定辽东:景初二年(238年),司马率军四万远征辽东公孙渊。他善于分析形势,认为公孙渊会“弃城预走(上策)……据辽水以距大军(中策)……坐守襄平(下策)”,并判断公孙渊必出下策。最终,司马懿攻克襄平,斩杀公孙渊父子,彻底平定辽东,消除了曹魏东北方向的割据势力。
高平陵之变:权力的转折
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同受遗诏辅佐幼主曹芳。初期,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被升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则隐忍待机,暗中筹划。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同曹芳离开洛阳祭扫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京城。最终,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曹魏的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历史功过与评价
司马懿一生功过鲜明:
* 功绩:他多次统军征战,稳定了曹魏政局;对屯田、水利等经济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尤为突出。
* 争议:其手段常显狠辣,高平陵之变后诛杀曹爽三族;平定辽东后屠城并筑京观;为后世诟病为篡魏之端。
对其评价历来多元:唐太宗李世民曾评其“大奸似忠”,表面恭顺实则狡诈。亦有观点认为,他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忠臣”,但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其隐忍与谋略在乱世中尤为突出。
司马懿的一生,是隐忍、谋略与野心交织的一生。他从曹操时代的谋士,逐步成长为曹魏的权臣,通过高平陵之变奠定了司马氏代魏的基础。其孙司马炎最终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他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臣,但无疑是三国时代一位深谙权力之道、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其“狼顾之相”下的雄豪之志,以及“冢虎”般的隐忍与爆发力,至今仍为人们所思索和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