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风云:李渊起兵与名将屈突通的传奇人生
公元617年六月十四日,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揭竿而起。眼见局势已不可收拾,太原留守李渊不再犹豫,毅然自封大将军,正式举兵反隋。他精心谋划进军路线,决定采取“直取大兴”的战略,意图一举攻占隋朝西京,奠定霸业之基。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必须面对一位强大的对手——镇守河东城的隋朝名将屈突通。
屈突通,长安人士,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屈突长卿曾任北周刺史。他性格刚毅,为人正直,在隋朝官场中享有极高声望。他的生平事迹可概括为三大特点:重情重义、胆识过人、谋略深远。
重情重义,刚正不阿
早在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屈突通便以亲卫大都督的身份奉隋文帝杨坚之命,前往陇西(今甘肃陇西)巡查朝廷直属的牧群。他秉公执法,查获两万余匹被隐匿的战马。杨坚闻讯震怒,下令处死太仆卿慕容悉达及一千五百余名涉案官员。屈突通见状,挺身而出,向皇帝进谏:“人命关天,陛下岂能因牲畜之事诛杀千余人?臣愿以死相谏!”杨坚怒斥其大胆,屈突通仍坚持道:“臣甘愿一死,只求陛下赦免众人!”杨坚最终被他的赤诚打动,感慨道:“朕一时糊涂,多亏爱卿直言!”遂赦免众人死罪。此事令屈突通声名大振,不久升任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执法严明,即便是亲属犯法,也绝不徇私。其弟屈突盖时任长安县令,同样以铁面无私著称。民间流传歌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足见百姓对其刚正不阿的敬畏。
胆识超群,战功赫赫
大业中期,屈突通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权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趁隋炀帝远征高丽之际,举兵造反,震动朝野。屈突通临危受命,联合宇文述、卫文升等将领,抓住杨玄感不善用兵的弱点,迅速平定叛乱。因功勋卓著,他被擢升为左骁骑卫大将军,成为隋朝军事核心人物之一。
谋略深远,用兵如神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延安人刘迦论在雕阴(今陕西绥德)聚众十万,自称“皇王”,联合稽胡义军首领刘鹞子,声势浩大。隋炀帝急令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关中精兵镇压。屈突通抵达延安后,故意按兵不动,使敌军误以为隋军怯战。随后,他佯装撤军,麻痹对手,暗中却率精锐急行军至上郡(今陕西富县)。刘迦论不知是计,贸然南下扎营,结果被屈突通夜袭,全军溃败,刘迦论战死,万余义军被俘。
隋末乱世,各地义军蜂起,隋军屡战屡败,唯独屈突通用兵谨慎,几乎未尝败绩,被誉为“常胜将军”。正因如此,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意命屈突通辅佐代王杨侑镇守大兴,足见对其倚重之深。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李渊的崛起已成定局,而屈突通这位隋朝最后的支柱,即将面临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终极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