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在华南地区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同盟会作为当时主要的革命组织,在华南地区发动的多次起义接连遭遇挫折,这一局面引发了部分会员的强烈不满。为改变革命策略,这些会员于1911年7月在上海秘密组建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湖北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他们深入新军内部进行秘密工作,通过长期的思想渗透和组织发展,成功在新军中建立起强大的革命力量网络,为日后的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1年春夏之交,清政府颁布的\"铁路国有政策\"成为革命的导火索。这一政策表面上是将铁路收归国有,实则是将铁路权益拱手让与外国列强。这一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严重损害了各省绅商阶层和立宪派的经济利益。在四川,民众的愤怒情绪尤为高涨,迅速演变成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6月,成都成立了保路同志会,短短时间内就聚集了超过十万名参与者。到了9月,抗议活动升级为全省范围的抗粮抗捐运动,数万民众走上街头向四川总督衙门请愿。面对和平请愿的群众,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队开枪镇压,造成30多人死亡的\"成都血案\"。这一暴行彻底点燃了四川人民的反抗怒火,各地纷纷组织武装暴动。清廷急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一军事调动意外地为湖北革命党人创造了发动起义的绝佳时机。
武昌起义的准备工作在紧张进行中。革命党人原计划在农历八月十五(公历10月6日)发动起义,但因准备工作尚未就绪而被迫推迟。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秘密制造炸弹时不慎引发爆炸,这一意外事件导致起义计划泄露,武昌的多处革命机关遭到破坏。湖广总督瑞澂立即下令全城戒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骤然紧张。面对危急情况,革命党人决定提前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士兵率先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他们击毙了试图镇压起义的军官,随后数十名志士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革命士兵立即响应,起义军顺利控制了这一重要军事据点。消息传开后,步兵、炮兵等多个兵种及军事学堂的学员约五个营的兵力相继起义,全部集结于楚望台。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起义军临时推举原日知会成员、新军队长吴兆麟担任总指挥。在吴兆麟的指挥下,起义军向湖广总督衙门发起猛攻。经过一整夜的激烈战斗,革命军以重大伤亡为代价,最终攻克了总督衙门、藩库等关键政府机构,湖广总督瑞澂仓皇逃往长江上的军舰避难。至此,武昌城完全落入革命军手中。
武昌起义的喜讯迅速传遍周边地区。11日晚至12日凌晨,驻守汉阳、汉口的新军部队相继响应起义,短短两天内,武汉三镇全部被革命军控制。起义成功后,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新政权。然而由于起义胜利来得太过突然,远在海外的孙中山,以及黄兴等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都无法立即赶到武汉。更棘手的是,直接参与组织起义的核心成员或已牺牲,或负伤在身,或被迫离开武汉。在这个关键时刻,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们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他们过分看重社会名流的影响力,认为应该由德高望重的人士来组建政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推举了原本并不支持革命的新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新成立的军政府随即发布宣言,宣布废除清朝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号召全国各省响应起义。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为终结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