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枢纽和重要能源基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经济支撑作用。其经济贡献不仅体现在能源、物资等方面的直接供给上,更在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资源禀赋和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综合效应。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以山西为核心的华北敌后根据地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构建经济支柱
山西地处华北腹地,自古有“表里山河”之称,其境内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纵横交错、地势险峻的“华北屋脊”地缘特性,使其在历史上具备了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在抗日战争期间,依托这些山脉建立的敌后根据地有效抵御了日军的“扫荡”和“蚕食”,为山西境内及周边的经济建设和民众生产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持续为持久战输送物资。
山西的自然资源,为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和民用经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撑。阳泉、大同(部分矿区在根据地控制下)、潞安等地的煤矿在战时仍能维持一定产能,供应晋绥、太行、太岳等根据地的工厂、运输和民用需求。煤炭不仅用于取暖和照明,更是简易军工生产的重要能源来源。此外,山西还拥有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为黄崖洞兵工厂(太行根据地)、柳沟兵工厂(晋绥根据地)等简易兵工厂的原材料供应提供了保障。
抗日战争前,山西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部分工厂设备遭受破坏,但大批技术人员、设备等被有组织地转移至敌后,为根据地的兵工生产奠定了基础。八路军依托山西的战略屏障,在晋绥边区、太行山区建立了多个兵工厂,用以生产手榴弹、地雷、枪支弹药等,满足了前线作战的基本需求,实现了军事装备的初步自给。
制度创新与群众动员激发经济活力
中国共产党在晋绥、晋察冀(山西部分)、晋冀鲁豫(太行、太岳区)等根据地推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探索适应战时环境的经济制度,如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设立公私合营企业等,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金融改革亦是山西相关根据地抗战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解决货币短缺和通货膨胀问题,晋绥边区于1940年成立西北农民银行,通过发行边币、农币,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有效稳定了市场秩序。同时,各根据地推行合理税收制度,废除苛捐杂税,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保障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基本利益,增强了他们参与抗战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群众路线的贯彻是山西相关根据地抗战经济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生产建设,形成了“全民皆兵、全民皆产”的社会氛围,以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实现经济自救和抗战自立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支撑。
抗战经济实践中的民族复兴力量
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石。以山西为核心的各敌后根据地,在物资匮乏、交通阻断的严峻条件下实现基本经济自给,充分体现了经济独立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唯有建立具备自我循环能力的经济结构,方能在危机中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韧性。
制度创新与分配公平,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山西境内的各根据地通过废除封建剥削、推行劳资两利政策,维护工农基本权益,打破了旧有利益格局,释放了巨大的社会创造力。这表明,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山西相关根据地抗战经济的成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与广泛参与。这一历史伟力深刻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潜力与发展动力。
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经济贡献,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中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解晓明)
(作者系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业委员会成员、山西工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