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5年,朱元璋前去探望年逾七旬的老朋友汤和。当朱元璋推开汤和府邸的大门时,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曾经英勇威武、指挥若定的汤和,此刻正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眼中失去了昔日的锐气。风疾已经夺去了他的健康,舌头不灵,口中不时流下口水。此刻,朱元璋刚刚结束了冯胜的生命——那个曾是他最亲密的开国功臣之一。汤和目光空洞,似乎在用无声的语言向朱元璋发问:“陛下,您真的决定一个都不放过吗?”
1390年,对于汤和而言,注定是一个充满剧变的年份。已经65岁的他,原本依靠着强健的体魄和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驰骋沙场,指挥若定。然而,这一年风病突袭,他的身体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屋,无法再承受曾经的重担。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汤和知道,他的辉煌已成过去。
得知汤和生病后,朱元璋决定亲自前往探望这位曾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友。当他站在汤和床边时,看着昔日的英勇将军已变得如此虚弱,内心五味杂陈。朱元璋用沙哑的声音问道:“汤和兄弟,你还好吗?”汤和努力转动眼珠,用那空洞的目光回应他,虽然嘴巴开合,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能从嘴角流下无助的口水。
“你知道吗?我刚刚杀了宋国公冯胜。”朱元璋缓缓说道。汤和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不安。冯胜,不仅是他曾经的战友,也是开国功臣之一。两人曾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历史的篇章,而如今,冯胜却因政治斗争而成为了朱元璋的牺牲品。
突然,朱元璋的目光从汤和身上移向窗外,喃喃道:“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吗?在濠州的大街小巷中一起玩耍、奔跑。那时,我们一无所有,连未来的希望都显得遥不可及。”汤和的眼神温柔而怀念,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依旧能感受到朱元璋心中的感情。
朱元璋继续道:“后来我们加入了起义军,奋斗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局面。你帮助我,最终让我成为了皇帝。”汤和的眼中闪过一丝自豪,回想起那些岁月,他曾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帮手之一。
“但是现在……”朱元璋轻轻摇了摇头,眼中露出一丝深深的忧虑。汤和的眼神中开始出现一丝恐惧,他明白,朱元璋的话语中隐藏着深意——如今他已不再需要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老臣,自己也许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清洗的对象。
朱元璋似乎读懂了汤和的忧虑,他轻轻拍了拍汤和的手,说:“你不必担心,我会让你安享晚年的。”汤和的眼神里流露出感激之情,虽然无法言语,但朱元璋的话语让他感到一丝安慰。
朱元璋离开后,汤和躺在床上,心中五味杂陈。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为了朱元璋拼尽全力,经历过无数的风雨,可如今却因一句酒后失言而深陷疑云。那时候,汤和驻守常州,守卫这一战略要地,协助朱元璋防御张士诚。然而,一次酒后失言,使得他的忠诚被怀疑——他曾说过:“吾居常州,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这句话让一些心怀不轨的部下将其传入朱元璋耳中,而后者虽曾表示信任,但最终在授予功臣爵位时,汤和并未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被暗中指责种种过失。
聪明的汤和敏锐地察觉到形势的变化,决定主动请求退休,回到故乡。他表面上获得了朱元璋的同意,且朱元璋还为他在凤阳建造了一座豪华府邸。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彻底放下心头的疑虑,时常召汤和入京叙旧,甚至在汤和风病缠身时,依旧派车接他前来见面。
公元1395年8月7日,汤和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虽然他的一生并非完美,但他最终安享晚年,成为了那些曾为朱元璋效力的老臣中,最幸运的一个。民间有句谚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汤和虽然经历过政治风波,却最终善终,可谓一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