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汉族,祖籍山东淄博,出生于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被后世尊为明朝开国元勋。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朝廷追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常称其为刘文成或文成公。
刘基自幼聪慧过人,在元至顺年间(1330-1333年)考中进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左传》《史记》等典籍,时人常将其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听闻刘基与宋濂等人的才名,特意派人礼聘。刘基在给朱元璋的《时务十八策》中,详细阐述了治国方略,深得朱元璋赏识。此后,他积极参与军事谋划,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以及北伐中原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吴元年(1367年),刘基以太史令身份主持编修《戊申大统历》。他多次上奏,建议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以约束军队纪律,防止滥杀无辜。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基继续建言献策。他主张设立军卫法,整顿朝纲。当朱元璋准备大兴土木修建中都凤阳时,刘基直言进谏劝阻。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刘基因功被封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然而好景不长,洪武四年刘基便告老还乡。归隐期间,他深居简出,每日以饮酒对弈自娱,对朝政闭口不谈。后因左丞相胡惟庸构陷,刘基被迫入京请罪,此后滞留京城不敢返乡,终日忧惧交加。胡惟庸曾假意派太医为其诊治。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获准归乡,一个月后便与世长辞。刘基学识渊博,在天文历法、兵法韬略、术数易理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诗文创作也颇具特色。他的作品风格古朴雄浑,不少诗作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其著作被后人辑为《诚意伯文集》。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每逢军国大事必参与决策。他思维敏捷,胆识过人,制定的谋略往往出人意料。朱元璋曾多次称赞刘基是\"吾之子房(张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还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谚语。刘基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名扬天下,其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