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即顺治元年,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突破山海关,大举南下,同年九月正式迁都北京,开启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对台湾的收复却要等到近四十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清朝没有在入主中原之初就立即渡海攻占台湾?
从严格意义上说,清朝收复台湾的时机恰恰是在其完成全国统一、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虽然从时间跨度上看,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二年似乎相隔甚远,但实际上这段时间正是清朝逐步统一全国的过程。清军入关之初,天下远未统一,当时不仅要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还要应对占据江南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权。
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间,清朝对南方的统一战争从未停歇。直到顺治末年,局势才渐趋明朗。1661年,郑成功发动北伐,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南京,却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眼见清朝统治日益稳固,郑成功审时度势,决定另寻根据地。他将目光投向了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岛,这里不仅易守难攻,还能作为长期抗清的基地。
台湾的历史地位值得特别关注。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趁明朝海防松懈之机,以武力占领台湾南部,建立热兰遮城。虽然明军多次反击获胜,但始终未能将荷兰人彻底驱逐。直到1661年,郑成功才率领两万五千大军横渡台湾海峡,经过九个月的激战,最终在1662年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成功收复台湾。然而天不假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次年(1662年)就因病去世,其子郑经继位。
清朝对台湾问题早有筹谋。就在郑成功去世的同一年,清廷开始在潮州实施海禁政策,此后禁令日益严苛,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台湾收复才告终止。1663年,清廷甚至与昔日的敌人荷兰人联手,组成联合舰队进攻郑氏政权。在攻占厦门、金门后,联军试图进犯台湾,却因遭遇台风而铩羽而归。
这次失利让康熙皇帝暂时放弃了武力攻台的计划,转而采取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企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郑氏政权就范。期间清廷也曾多次派使者赴台招抚,但郑经态度强硬,要求清廷承认台湾与朝鲜、琉球同等地位,这显然超出了康熙能够接受的底线。谈判破裂后,康熙再次将武力收复台湾纳入议程。
然而就在此时,1673年爆发的\"三藩之乱\"打乱了清廷的计划。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直到1681年才最终平定。叛乱平定后,收复台湾终于被提上日程。恰在此时,郑经于1681年去世,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位,实际权力掌握在冯锡范等人手中。康熙抓住这个时机,于1683年派施琅率军东征,最终一举收复台湾,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