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虽然以禁军为国师之兵,但随着岁月推移,禁军的战斗力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兵力却不断膨胀。以太祖赵匡胤时期为例,禁军约有19.3万之众;而到了仁宗时期,禁军竟然膨增至82.6万,极大地改变了朝野的军事格局。与此同时,地方还分布着数十万的厢军在各地驻防。更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境内还有一支独具特色的部队,其战斗力远远超过禁军与厢军,这支部队到底是谁、为何会有如此不同?这便引出本文所要讨论的蕃兵及其来历。
一、出自乡兵
北宋的这支精锐部队其实源自乡兵。顾名思义,蕃兵并非汉族士卒,而是来自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宋代军事体制大致分为三大体系:禁军、厢军与乡兵。禁军隶属于朝廷,负责守卫京师、出征四方;厢军则是地方辅助部队,主要承担修桥筑城、制造兵器,以及一些运输和杂役工作。所谓乡兵,与民兵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地方招募,经过团练和训练后,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兵力。蕃兵则是乡兵的一种特殊形态:他们“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换言之,北宋在边境地区从附属的少数民族中招募部队,使之承担作战任务,成为北宋边疆防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蕃兵的训练往往与边塞生活紧密相连,骑射技能突出,语言与汉官沟通有时会成为障碍,但他们在野外的生存与作战经验却极为丰富。
二、边防劲旅
蕃兵的正式组建和规模扩张,始于仁宗时期的边疆形势。当时北宋与西夏爆发大规模战争,前线连战告捷乏力,战事屡屡失利,给国防带来沉重压力。为减轻前线压力,仁宗派出范仲淹、种世衡等人,着力整顿边防体制,推动边境军民的整合与再配置。改革初见成效,诸羌受命后渐渐归顺,成为“为汉用”的对象,边境局势有所缓和。随着边境部落的归顺,陕西四路蕃兵的数量迅速增长,最终达到约15.5万人之多,成为北宋边防的重要支柱。蕃兵在边塞生长,习惯于艰苦环境,骑射技艺天生出众,作战风格更偏向机动与远距离打击,与汉地禁军相比,往往具备更强的野战适应性与突击能力。他们在战场上的位置不可忽视:有时担任前锋,往往也被安排在后卫,形成对西北边境的稳定防线。连当时以轻视边族闻名的史家司马光也承认,蕃兵的战斗力超越了禁军,具备“材气勇悍,不畏战斗”的特质,成为国家赖以为藩篱、维护边疆安宁的重要力量。
三、备受压制
尽管蕃兵逐渐成为北宋的重要军事力量,然而他们始终处在朝廷的严格控制之下,遭遇诸多制度性压制。朝廷对蕃兵设下若干禁忌,例如严禁蕃兵与汉人通婚;在官职任命方面执行“以汉制蕃”的体制,即便蕃官官位再高,仍需接受汉官的直接管理与监督。此外,朝廷还限制蕃兵使用汉姓,只有在立有战功的蕃兵军官,获请后方可被赐予汉姓名,以实现身份层面的“汉化”或汉人化。除了体制内的约束,蕃兵还参与了多次对外与对内的军事行动。神宗年间,郭逵被派往征讨交趾,蕃兵也参与其中,因立下战功而广受赞誉;但由于水土不服,许多蕃兵在南方地区丧生,朝廷仍予以嘉奖以示安抚。徽宗时期,童贯征讨江南方腊,蕃兵同样随行作战,后又参与了开封保卫战。随着北宋的灭亡,蕃兵失去了陕西五路的控制权,最终成为历史中的一页。总体而言,蕃兵在战场上屡建功勋,但在制度安排下始终难以获得与汉人军队同等的社会与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