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的宿命之战,早已在历史的星空中被注定。项羽天生勇猛,气势如虹,能够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楚汉初期的对垒,他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击刘邦,逼得对手连连退后。相比之下,刘邦出身市井,却善于笼络人心,善用人材和资源,凭借隐忍与周密的策略,逐步化解危机,借助民心与联盟,最终完成从劣势到优势的逆转,赢得决定性的胜利。
两人性格与出身迥异,天然没有早期的惺惺相惜。骨子里,项羽对平民出身的刘邦怀有蔑视,这种高傲在战场上往往使他更加自信,也为刘邦的存活创造了机会。刘邦则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在必要时退让、在合适时刻聚拢人才,能屈能伸,遇强则避,遇贤则纳。于是他一点点凝聚起支持者的力量,对手在压力中渐露疲态,最终让项羽走上了乌江自刎的极端道路。
也许在那时,刘邦并不能理解项羽为何宁愿乌江自刎也不愿设法撤退。对于这样的选择,他既难以领会,也不愿深究。他心中只记得:项羽死去,我就成了王者;不论自刎还是逃跑,那个曾经的劲敌已经成为我的手下败将。等到真正踏入权力的边缘,才逐渐体会到,项羽在生死关头选择的,其实是难以舍弃的气节。
走过一生的风雨,刘邦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皇帝,历经后宫之争、权衡利害,也镇压过不愿顺从的人。他的心境因此趋于沉稳,明白自己的命运与项羽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已同出一脉,却始终难以逃脱历史的安排。于是,他在最后时刻拒绝太医的诊治,心知项羽之所以选择乌江自刎,是一种气节与尊严的坚持,也是对祖国与自尊的一种无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