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曹操为什么始终没有称帝?因为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萨沙问答第200集
曹丞相并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允许。
第一点,曹操的确渴望称帝,而且欲望极强。
说到底,曹魏的江山并不是汉献帝给的,而是曹操凭借无数战斗、鲜血与牺牲打下来的。为了建立自己的基业,曹操不仅长子曹昂战死沙场,甚至父亲曹嵩也惨遭杀害,他个人付出的代价极为沉重。从现实角度来看,东汉王朝其实早已名存实亡,天下秩序主要依靠曹操维持。因此,曹操心中一直渴望登基,并不讳言。
公元208年,曹操位居丞相,成为大汉朝廷中权力最大的权臣。212年起,他获得特权,可以不必通报、不必束手束脚,甚至佩戴武器、免礼服直接面见皇帝。其后八年间,他不断推进自己的政治地位:213年受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并在邺城设百官,拥有独立的政府架构;214年,汉献帝明确宣布魏公曹操的地位凌驾于诸侯王之上;216年更封为魏王,其服饰、礼仪与天子几乎无异。到了217年,曹操立曹丕为世子,车驾与服制几乎与皇帝无差。此时的政治意图,几乎是昭然若揭。
第二点,局势的动荡让曹操无法冒险。
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花了多年才重新稳定局势。211年起他挥师西北,击败韩遂、马超,占据关中平原,并迫使西北羌族屈服。213年南征孙权,虽未全胜,却压制了东吴的嚣张气焰。215年击溃张鲁,占据汉中,威逼益州。217年再度南征,大败孙权,迫使其遣使求和,双方甚至重新缔结姻亲,看似一切顺利。
然而,218年起形势急转直下。刘备大举进攻汉中,夏侯渊战死定军山,曹操被迫亲征坐镇长安,最终失去汉中要地。与此同时,北方乌桓、鲜卑乘虚南下,河北一带屡遭骚扰。曹操前线受挫后,荆州的关羽也伺机动作,蠢蠢欲动。由于荆州曹军横征暴敛,当地百姓怨声载道,218年宛城百姓更因不堪重负投靠关羽,虽被曹仁平叛镇压,但已显民心涣散。在如此四面受敌的形势下,曹操若贸然称帝,等同自毁政治形象,助长敌人声势。
第三点,历史教训让曹操不敢轻举妄动。
董卓当年妄图篡位,结果群雄共讨,身死族灭;袁术自立为帝,更是众叛亲离,吐血而亡。曹操虽然权倾朝野,却始终以“汉朝忠臣”自居。若骤然称帝,便是自毁多年苦心营造的形象。更麻烦的是,他的阵营内部也非铁板一块。荀彧就是典型代表,这位最重要的谋臣曾明确反对曹操受魏公之封,结果被冷落至死。即便是铁杆如此,其他文臣武将的态度可想而知。一旦贸然称帝,势必引发阵营动荡,给刘备、孙权提供绝佳政治口实。刘备早已自称“汉中王”,借汉室正统的名义自居。若曹操登基,正好成全刘备以“正统继承人”的姿态自立为帝。
第四点,曹操的身体状况也影响了决定。
晚年的曹操年过花甲,饱受头风之苦,病情时常发作。汉代人均寿命不过五十余岁,他能活到六十多已属不易。对于这样一位年迈的枭雄来说,强撑数年做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意义有限。与其如此,不如把称帝的大业留给继承人,自己安心作为实际上的最高掌权者。事实证明,这一决定让曹丕顺利继位,最终完成称帝之举,曹操本人也得以以“魏武王”的身份谢世。
结语
曹操并非不想称帝,而是当时的现实环境、政治风险、内部矛盾和个人身体都使他选择暂时克制。与其在生前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如为后代铺路,让曹魏政权更稳妥地登上历史舞台。
声明:
本文参考相关史料,配图来自网络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