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开国皇帝朱元璋以“谋反”为由,将时任宰相胡惟庸处死,并且株连九族,牵连范围之广,震动整个朝廷。紧接着,他又加上胡惟庸“通元”“通倭”等罪名,将大批明朝重臣一并清算,最终被诛杀和牵连的人数累计超过三万人。史书中将这一场大规模的清洗称为“胡惟庸案”。在案发之后,朱元璋顺势下诏,永久性地废除了延续数千年的丞相制度。这不仅仅是一次针对某个大臣的打击,更是一场深刻的制度改革。在后世学者看来,这其实是一场彻底的政治斗争,老朱真正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这个人,而是丞相这一职位以及其背后的权力体系。
那朱元璋为何要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清洗?根本原因只有两个字:集权。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丞相”究竟在古代政权中扮演什么角色。明朝的中央制度承袭自元朝,而元朝又借鉴了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在这套体系下,皇帝居于最高之位,下面分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大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相当于智囊团;尚书省负责执行,相当于各业务部门;门下省负责审议与监督,有点类似现代公司的审计部门。而在这套体系里,丞相则是实际运作的核心人物,地位相当于皇帝请来的“首席执行官(CEO)”,帮助皇帝处理天下大事。
实际上,自王朝统治出现以来,丞相的角色便一直存在,只是称谓有所不同。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战国纵横家的苏秦,乃至秦朝的李斯,都可以算作“丞相”的典型代表。古代帝王为什么要设立丞相?答案很简单:因为治理国家事务过于繁重。皇帝固然至高无上,但再强的个人也难以独自统治庞大的帝国,更何况有些皇帝天性懒惰或者能力有限,自然需要一个得力的大臣来辅佐,确保政务顺利运行。开国皇帝往往雄才大略,可以亲自掌控大局,但到了子孙手里,若遇到昏庸无能的皇帝,丞相便更显得不可或缺。
然而,丞相制度也潜藏巨大风险。如果丞相权势过重,便可能威胁皇权。历史上就有不少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篡位自立的例子,如汉朝的王莽、隋朝的杨坚。朱元璋出身贫苦,长期饱受战乱与饥饿折磨,他对权力斗争有着异常敏锐的警觉。即便登基称帝,他仍时时担心子孙将来可能被权臣架空,甚至被夺取江山。经过反复权衡,他得出的结论是:丞相的存在必然对皇帝构成潜在威胁。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挥动屠刀,不仅铲除了胡惟庸,还彻底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将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朱元璋的做法并未真正解决问题。皇帝固然可以集权,但治理国家并非一人之力能够承担。即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他最终还是要分派出去,依赖官僚体系来运作。朱元璋本人性格坚毅,勤于政事,能够亲自批阅政务,但他的后代显然没有这样的精力和意志。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就感到独自处理庞杂政务过于劳累,于是创设内阁制度,用几位大臣组成智囊团队,专门为皇帝出谋划策。虽然名义上不再设丞相,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阁权力越来越大,首辅大臣逐渐扮演起“宰相”的角色。到了明中后期,内阁首辅几乎与古代丞相无异,甚至权势更重。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曾直言“我非相,乃摄也”,其权力之大可见一斑。若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要气得拍案而起。
由此可见,朱元璋当年的“废相”实质上并未改变权力运行的规律。历史证明,中央集权与权力分工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个人意志无法扭转大势。胡惟庸案表面上是一次肃清叛逆的大案,实则是朱元璋向传统制度开刀的一次尝试。但这场血雨腥风最终换来的,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丞相制度被废,内阁制度却悄然兴起,权力的平衡依旧遵循着历史的逻辑在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