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百九十一年,赵云初次投靠公孙瓚,正值乱世风云变幻之际。赵云随军而来,气魄沉稳,身形高大,行事果断。公孙瓚见他,便问及赵云为何不投靠袁绍、偏要跟随自己。赵云答道:“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才是民主,因此我们要追随行仁政的人,不是因为我个人不喜欢袁绍。”这一番话既表明他重公义、看重仁政的初心,也显示出他公心高于私心的本色。刘备当时也在公孙瓚手下,见到赵云后迅速对他产生好感,常放下身段与他交往、结交,力求拉拢这位猛将为己所用。只是赵云后来的一句话,却让刘备心中生出波澜,气愤之下再也不称呼赵云为“四弟”。
随后,刘备对提携赵云之心日渐强烈,但赵云性格耿直、眼光有时看得太远,话语直来直去,常不拐弯抹角,常得罪人,尤其让鲁莽的刘备感觉不悦。某次在两人谈话之际,赵云的一番直白之言触及了刘备的底线,令刘备勃然大怒,遂对赵云边緣化,甚至改变对赵云的称呼,从原本的“四弟”降格为更为疏离的“卿人”。这也隐含着一个更深的权力与私情的博弈:刘备在替关羽寻求正当性报仇的同时,正暗中筹划更大的天下之图。
当刘备东征未捷、内心的野心与对天下格局的判断交错时,赵云的一句直指核心的劝诫,成为点燃矛盾的导火索。他对刘备指陈: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如今曹丕篡汉,天人共愤,陛下应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否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前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相交,岂能稳妥解局?愿陛下慎之再慎。此话直指天下大局的走向与对手的利害关系,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刘备若以私心对待东吴,终将导致分裂天下的后果。
这番直陈现实的劝告并未令刘备安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向灭吴的念头,而不仅仅是争夺荆州。因为在他眼中,荆州毕竟是曾经的家眷之地,且吴吴吴的力量在当时并不强盛,若能以灭吴来实现“二分天下”的目标,才是彻底实现自己野心的路径。对于关羽被杀、吴吴两国之间的恩怨,刘备早已有着复杂的判断——吴士在成败之间不过是棋子,关羽之死被他视作触发更大局势的导火索。与此相对,赵云的主张显得格外冷静而现实:情感在军事与政局的博弈中并非关键,利益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轴。
于是,赵云那番忠告成为他与刘备之间不可磨灭的分野。刘备因而对赵云的态度彻底改变,一下子把赵云从“四弟”降为“卿”,体现出他要以实际行动来替关羽报仇、实现私欲的强烈愿望。赵云与诸葛亮之间在这场分歧上也难以调和,即使法正尚在、诸葛亮亦难以更改局势。只是诸葛亮对刘备心思的理解,促使他以软硬兼施之法,试图以“死去的法正”来替自己开脱。赵云不解其中深意,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刘备相持不下,最终将矛盾推向了顶点,令刘备的怒气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