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位帝王。若说他有雄才大略,似乎不足以概括他的一生;若说他并无过人之处,那更是与事实大相径庭。抛开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仅从他对待事务的心态来看,就能看出他在历代皇帝中是极其另类的一个。
朱重八出身贫寒,命运坎坷。在元朝残酷的统治下,他刚成年便遭遇家破人亡的悲剧。年幼时为地主放牛,后来因无以为生而四处流浪,甚至还入寺做过最底层的苦力僧人。正是农民起义的浪潮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凭借聪慧的头脑与坚韧的意志,从草根一步步走到权力的巅峰,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开国皇帝。
然而,朱元璋并未因登上帝位而完全摆脱内心的阴影。由于自身相貌怪异(史书记载其“五孔朝天”)、出身卑微且学识有限,他常常缺乏安全感。即便位居九五之尊,他依旧习惯于怀疑别人的言辞是否暗含讥讽,甚至会认为有人在有意讽刺自己。因此,他对文章极其敏感,常常无法容忍那些看似普通却在他眼里带有讥刺意味的文字。他不仅质疑古代“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样的进步思想,对臣下所呈的祝表、奏章更是异常挑剔。
按照明初的制度,每逢正旦(新年)、冬至、皇帝万寿节(生日)以及册立太子等重要节日,各地官府都必须上表祝贺。这些文书一般由学官、训导或教授(类似今日的秘书长)代笔,多是程式化的“官样文章”。但朱元璋却不同,他会逐字逐句审读,带着怀疑的眼光去挑剔。由于他读书不多,对字义、用典、辞藻掌握有限,往往将原本中规中矩的文章看成是讽刺、影射,于是许多无辜文人因此丧命。
朱元璋早年在红巾军中只是普通小兵,红巾军在元朝口中被称为“红贼”。因此,他对“贼”字极度敏感,视之为对自身出身的侮辱。更为极端的是,因为“贼”与“则”发音近似,他连“则”字都不许出现在眼前。一旦有人在文章中用到“贼”或“则”,便可能触怒皇帝,落得抄家灭族的下场。史书中就有不少实例: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写到“为世作则”,被处死;浙江教授林元亮因文中有“作则垂宪”一语而遇害;北平训导赵伯岑在祝表中写“垂子孙而作则”,也被腰斩;福州训导伯景因“义则天下”一词丧命;桂林训导蒋质则因“建中作则”而惨遭杀戮。
朱元璋的敏感远不止于此。写文章若用错字,死;写诗若被误解,死;奏章若词不达意,死;甚至连门匾匾额若让皇帝看着不顺眼,也可能丢掉性命。苏州知府魏观在正堂题写“龙蟠虎踞”四字,本是对地势雄伟的赞美,但朱元璋看后大怒,斥其“龙竟敢在朕面前盘踞”,下令处死。此外,他年轻时曾做过和尚,对此极为忌讳。凡表章中有与“僧”音近似的字,都可能引发杀机。更有甚者,有人上表写“取法象魏”,朱元璋竟曲解为“去发”,联想到自己曾剃发为僧,当即下令斩首。
朱元璋行事之极端,杀戮之残酷,使得当时天下的文人学士人人自危,提笔写文章都战战兢兢。纵观历史,文字狱多因统治者的刻意曲解而起,但像朱元璋这样因心态敏感、曲解到极致而导致大量冤死的皇帝,实在是凤毛麟角。
(文/讲史论教)
上一篇:女子监狱举办抗战主题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