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三绝”之称: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力挽狂澜,统一了北方,掌握了三分天下中的二分,其雄图大略几乎直逼荆州;关羽则以过人的武艺和无与伦比的忠义名扬天下;诸葛亮更是自比管仲、乐毅,才智之高令人望而生畏。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向来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他为何极力拉拢关羽,却始终没有将诸葛亮收入麾下呢?
曹操自陈留起兵之初,便以广揽英才为核心策略。他先后得到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宗族与亲信的辅佐,随后在兖州又网罗了荀彧、荀攸、郭嘉、刘晔、程昱等一批智谋之士,还吸引了于禁、典韦等勇将投效。曹操用人一向不拘一格,即使是敌方降将如张辽、张郃、徐晃,也能加以重用,充分发挥其才干。正因如此,他才能逐步建立起北方霸业,奠定统一的基础。
在众多将领之中,曹操最为倾心的却是关羽。关羽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立刻震动朝野。关羽外貌独特:丹凤眼,卧蚕眉,长须飘洒,面如重枣,浑身散发出忠义之气,这更让曹操心生喜爱。徐州之战后,刘备兵败,张飞突围,刘备只得投奔袁绍。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无奈之下暂时归顺曹操。曹操得之如获至宝,不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出行时“上马赐金,下马赏银”,可谓恩宠至极。即便后来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曹操也并未为难,而是慨叹道:“云长去矣!”这种真情流露,足见他对关羽的重视。
与关羽相比,诸葛亮的作用或许更为重要。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真正开启了自己的宏图伟业。诸葛亮不仅为刘备规划“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还在荆州战役中屡屡击败曹仁、夏侯惇等人,后来更能单身赴吴,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助刘备化险为夷。既然如此,曹操为何不曾主动拜访卧龙岗,去延揽这位奇才?而诸葛亮又为何宁愿追随一无所有的刘备,也不愿投效强大的曹操?结合史实与《三国演义》的记载,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诸葛亮的志向在于匡扶汉室,而曹操虽为汉相,实则有“汉贼”之名。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蓝图就是恢复汉室政权。他相信荆益二地的百姓必会以“箪食壶浆”欢迎仁义之师。曹操虽实力最强,却因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在许都游猎中对汉帝有失体统,早被视为篡汉之人。诸葛亮既自比管仲、乐毅,自然要坚守忠义,不可能选择背叛汉室。与曹操相比,刘备虽落魄,却以仁德著称,被视为汉室宗亲,更能让诸葛亮托付一生。
第二,诸葛亮虽有才,但当时尚无声名。虽然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并赞其才堪比姜太公、张子房,但在刘备投奔刘表多年间,竟然未曾知晓此人。曹操更是在夏侯惇出征前,仍要询问诸葛亮是何方人物。若不是徐庶推荐,恐怕曹操阵营里根本无人听过“卧龙”之名。更何况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六七岁,在关羽、张飞等人眼中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后生。曹操纵然爱才如命,但他所依赖的,多是北方颍川出身的名士,与荆州一介无名之士诸葛亮几乎没有交集。
第三,地域与人脉的隔阂也是关键。曹操自陈留起兵,重用的多是曹氏宗族武将与颍川名士,如荀彧、程昱、郭嘉等。而诸葛亮自随叔父诸葛玄定居荆州后,已深植于当地豪族网络,其岳父黄承彦与刘表、蔡氏关系密切,属于典型的荆州派人物。彼时北方战乱频仍,曹操东征西讨已是分身乏术,哪有余力远赴荆州寻访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士子?等到曹操与诸葛亮真正相遇时,双方早已分属敌对阵营,自然再无合作的可能。
值得玩味的是,诸葛亮出山的同年,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不幸病逝。若两人身份交换,历史或许将被改写。但命运的天平终究偏向了刘备。
综上所述,曹操与诸葛亮虽然同为三国风云人物,一个是枭雄,一个是名臣,但他们在政治理念、声望基础与机缘际会方面都不在同一条道路上。这注定了他们只能在战场上相逢为敌,而不可能并肩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