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是东汉开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他一生以“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精神和“男儿要当死于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壮志豪情,成为后世无数有志之士心中的楷模。无论是在家世背景、个人志向,还是在军事才能与文化素养上,他都展现出一个伟大将领的非凡风采。
(一)将门之后,少时立志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陕西扶风茂陵人。他的先祖出身显赫,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后裔。赵奢因功被封号“马服君”,其后子孙遂以“马”为姓。马援的曾祖马通曾受封重合侯,祖父马宾任职持节郎官,被称作“使君”;其父马仲则担任玄武司马。马援有三位兄长皆身居官职,可以说,他出身于典型的将门世家,家风浓厚。
少年时期的马援丧父,由长兄马况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志向远大,深得兄长们的喜爱。兄长们让他勤学苦读,但因同学朱勃才思敏捷,口才出众,马援一度感到自惭形秽。大哥马况却开导他:朱勃虽早慧,但难有大成;而马援胸怀深远,将来必能有所建树。事实果然如此,朱勃一生不过为一小县令,而马援却名垂青史。
25岁时,马援入仕为扶风郡督邮,主要职责是传递文书、监察官吏。当时正值王莽篡汉,政治腐败,马援心怀不满。他在押送囚犯途中因恻隐之心而将犯人尽数释放,被迫亡命北地。后遇大赦才归乡,从事畜牧业,数年间积累了成千上万的牛羊与谷物。但他志不在商贾,反将财富分赠亲朋,自己浪迹陇汉之间。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与兄长避居凉州。最初投靠隗嚣,但很快看出其虚名无实,难成大事。
(二)慧眼识主,建功立业
更始三年(25年),公孙述与刘秀相继称帝,天下局势分裂。隗嚣派马援前往蜀地与洛阳,观察公孙述与刘秀。马援本与公孙述是同乡旧交,原本寄予厚望,但见其心胸狭隘、妄自尊大,顿觉失望。而刘秀则谦恭简朴,待人真诚,使马援联想到汉高祖刘邦,确信其为成大业之主。马援据实禀报,隗嚣遂选择与刘秀结盟。此后,马援多次随刘秀征战,屡建战功,终助东汉平定隗嚣势力,被拜为太中大夫。
(三)受命西陲,功勋卓著
东汉初年,陇西局势动荡,先零羌人举兵叛乱。光武帝深知马援熟悉西陲情况,任其为陇西太守。马援善用“剿与抚”并行之策,初战即大捷,斩首数百,降众八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继而再度击破羌人,缴获大量粮草畜产,迅速稳固局势。随后,他上书光武帝,提出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免役免税等一系列措施,得到批准,使西陲重归安定。当地军民皆敬仰马援,后世甚至为其修庙祭祀。
(四)老将请缨,马革裹尸
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五溪蛮人叛乱,汉军接连失利。年逾六旬的马援主动请战,刘秀起初担忧其年老力衰,不肯应允。马援遂亲自上马示范,挥鞭纵骑,神采飞扬,令刘秀大为赞叹,终于同意出征。马援统率四万余兵力进军五溪。然因地势险恶,瘴疠横行,他在患病中仍坚持巡视,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时年六十二岁。
不幸的是,朝中有人借机诬陷,刘秀一度削去其爵位,直到汉明帝与章帝继位后,才为其平反昭雪,追封“忠武侯”,洗清冤屈,功业得以昭示后世。
(五)文武兼备,流芳百世
马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也有文人雅趣。他在南征途中曾作《武溪深行》,以诗句描绘险恶环境,寄托心志。此诗后被收入《乐府诗集》,成为他另一种精神遗产。
综观马援一生,他出身名门,却不恃家世而自甘奋斗;他识人明智,择主有方;他治军有术,善战能抚;更以忠诚赴国难,直至以身殉职。其精神如炬,照耀历史长河,堪称东汉开国最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