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改变了以往对匈奴一味“和亲”的政策,转而采取强硬的军事打击。几次大规模出征,不仅成功夺回了河套地区,还控制了战略意义极高的河西走廊,一度迫使匈奴远遁北方,出现“漠南无王廷”的局面。然而,辉煌的战果只是西汉与匈奴漫长对抗中的一部分。等到汉武帝晚年,他依旧不甘罢休,多次派军北伐,结果却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细细剖析。
一、短暂的休战与再度开战
从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01年,汉匈之间暂时结束了大规模正面冲突,进入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一阶段的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亟需恢复国力。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的两位顶尖统帅相继去世: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余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公元前106年,功勋卓著的卫青也病逝。汉军失去了两位最倚重的名将,战场上的锋芒顿时黯淡。与此同时,匈奴方面也多次派遣使者,提出恢复和亲。
不过,汉武帝并未真正打算接受这种“旧账重提”。朝中部分大臣甚至建议,应让匈奴向汉朝称臣,作为藩属对待。随着双方互相扣押使节,局势迅速恶化。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亲自率十八万大军抵达朔方,声势浩大,却没能吓退匈奴。匈奴单于不仅毫不退让,还扣押汉朝使者,和谈彻底破裂,双方再度走向战争。
二、汉军屡次失利,锋芒不再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却被扣押,最终“牧羊十九年”的故事由此展开。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大军出酒泉,本想重挫匈奴,结果却遭到包围,几乎全军覆没,仅带百余人突围而出。紧接着,公孙敖、路博德等人出征,同样无功而返。与此同时,李陵领兵出居延,虽斩敌甚多,但兵力有限,终究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引发朝堂震动。
汉武帝并未因此退缩。公元前97年,他又发动大规模北伐,由李广利、路博德、韩说等人分路进军,结果仍旧无功。公元前90年,李广利再度领兵七万出五原,初战告捷,却因深入孤军,遭遇惨败,最后投降匈奴。这几次大规模出兵,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鲜有斩获,汉军的锐气大不如前。
三、屡败背后的原因
汉武帝晚年的对匈战争,几乎是“败多胜少”,甚至几次损失惨重。这其中原因复杂。首先,前期战争虽有胜果,但对西汉财政、军力消耗极大,国力已大不如前。其次,名将凋零,卫青、霍去病等人已不在,而接替者如李广利,缺乏统兵与战略才能,远不能相比。
此外,西汉内部矛盾激化,也严重影响了用兵。特别是在李广利最后一次北伐时,朝中爆发“巫蛊之祸”,牵连甚广。李广利的靠山丞相刘屈氂被处死,其妻也遭逮捕,消息传至前线,让李广利军心动摇,最终选择投降匈奴,导致军队覆灭。
这些教训让汉武帝痛定思痛。他在暮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承认战争带来的沉重损失,表示不再主动挑起大规模对抗,转而主张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一生对匈作战,前期大胜,后期屡败,映照出国家实力、名将兴衰与政治稳定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兴衰成败,皆留给后世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