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在即位之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政权,他更像是一位傀儡皇帝,政务大权仍牢牢控制在大将军霍光手中。直到元康年间,汉宣帝才算真正意义上开始亲政。许多人疑惑汉宣帝何时才算亲政,其实在他彻底铲除霍氏家族势力之后,才真正握住了帝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张安世的崛起尤为关键。霍光去世后,朝中权力格局发生微妙变化,张安世才得以逐渐取代霍光,登上权力的巅峰。
霍光深知汉宣帝并非庸碌之主,因此早早为霍家铺路,在朝廷中安插亲信,以期在自己身后仍能庇护家族。出于父爱的本能,他甚至在临终前,将儿子霍禹提拔为右将军。虽然右将军的职位在三公之下,却依然掌握实实在在的兵权。霍光此举看似谨慎,却埋下了隐患。对于汉宣帝而言,这种安排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为了削弱霍家的力量,汉宣帝巧妙地将张安世提拔为大将军,掌握真正的军权,而霍禹虽被“升任”为大司马,却已失去兵权,这实则是一种“明升暗降”的安排。张安世虽一再推辞,但在洞悉皇帝用意后,终究还是接受了任命。
张安世生性厚道谨慎,是霍光身边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霍光在世时,曾重用张安世长达十三年,令他担任右将军,期间他秉性恪谨,公正严明,不仅在选拔人才方面功绩卓著,还协助霍光解决了不少难题,因而被封为富平侯。正因如此,当汉宣帝将军权交予他时,张安世心中惶恐不安。他明白自己若拒绝,不仅会断送皇帝的信任,也会陷入霍家的猜忌之中。最终,他选择接受使命,从此与汉宣帝成为深交。
随着权力天平倾斜,霍禹心中渐生恐惧。他本不愿谋反,却担忧霍氏迟早遭到清算,最终孤注一掷,走上叛乱之路。汉宣帝早已洞察其心机,静待其举动,最终成功平叛,并将霍氏满门处决。张安世虽与霍家有联姻关系,却因谨慎自保而得以幸免,汉宣帝甚至宽宥了与霍家相关的张氏孙女。此举也让张安世明白,皇帝对自己寄托着极大的信任。
张安世自知功高震主之险,因此在晚年主动请求将儿子张延寿外调,以此表明自己并无不臣之心。汉宣帝对此十分欣赏,遂安排其子外任北地太守。然而,即便如此,汉宣帝仍不放心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张安世病重时,他上疏请求辞官,皇帝却婉拒,劝他养好身体,继续辅佐朝政。张安世明白这是皇帝的戒心所在,遂勉力支撑,直到元康四年秋天才病逝。汉宣帝为其举行隆重葬礼,追谥“敬侯”,并让他在麒麟阁功臣画像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霍光。
纵观一生,张安世以谨慎为本,始终小心翼翼地在权力的漩涡中求生存。他既不逾越君臣之分,又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辅佐汉宣帝完成权力巩固。正因如此,他最终得以全身而退,留下荣耀名声。可以说,张安世的仕途正是“步步为营”的典范,他用低调与谨慎赢得了长久的信任,也为后世官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