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的悲剧:即使没有赵匡胤篡位,也会有人篡位!
在前文《柴荣之死有多诡异?》中我们提到,雄心勃勃的柴荣正准备御驾亲征,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却不料中途抱憾而逝。他年仅三十八岁便英年早亡,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人世,留下年幼的皇太子与寡母孤立无援。对于一个尚未完成稳定大业的王朝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致命打击。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皇帝一旦早逝往往伴随剧烈的政局震荡。原因显而易见:继位者大多年幼,既缺乏政治阅历,也无掌控朝纲的能力。这样的局面最容易诱发政变与权臣篡位。柴荣死后,后周立刻陷入这样的危机——太子柴宗训只有六七岁,根本不足以镇住那些骄横跋扈、久经沙场的将领。要知道,当年他们甚至对三十多岁的柴荣都并不完全信服,更何况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小皇帝?
柴宗训所处的环境尤为凶险。历史上虽不乏幼主继位的情况,但多数政权相对稳固,异姓权臣想要取而代之并不容易。然而后周不同,它本就处于“五代十国”的动荡之中。自唐朝灭亡至柴荣病逝的五十三年里,先后有八个不同姓氏的皇帝更替登基。正如那句古话所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只要有机会,手握兵权的将领随时可能发动兵变,改朝换代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柴荣在病重之时,其实已经隐隐察觉这一巨大隐患。他来不及为幼子布下周全的后路,只能在弥留之际匆忙作出几项安排。首先,他册立了已故符皇后之妹为新皇后,即宣慈皇后,期望她能代替亲姐姐照顾年幼的太子,同时依靠岳父符彦卿的势力庇护皇室。其次,他同时封立两个孩子——柴宗训为储君,柴宗让为燕公,试图以“二重保险”防止皇统断绝。最后,他安排了辅政大臣与军中骨干,文臣有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武将则重用赵匡胤,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
然而,这一系列安排看似周密,实则漏洞百出。宰相范质虽有才学,却性情执拗,甚至在柴荣临终遗命尚在耳边时,就擅自否决皇帝的指示。军中方面,柴荣本欲以韩通与赵匡胤相互牵制,但他低估了赵匡胤的野心与手腕。赵匡胤表面恭顺,实则暗中笼络部属,最终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夺取了帝位。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没有赵匡胤,后周的皇位也难以守住。原因在于,这个时代的帝位根本不是以血统、礼义为保障,而是凭实力说话。郭威、柴荣、赵匡胤,个个都是凭兵权崛起的强人。柴荣一死,留下的只是幼主寡母,根本无法与虎视眈眈的将领抗衡。正如历史反复上演的那样,只要有强人握兵权,篡位几乎是迟早的事。
因此,柴荣的悲剧不仅在于他未能亲手完成统一大业,更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太过残酷。在那个没有礼义廉耻、以实力为尊的五代乱世,皇帝的位子不过是一块随时可能被强者夺走的“肥肉”。赵匡胤只是其中最合适的一个人,就算他不篡位,也一定会有其他人篡位。柴荣的后周,注定难逃覆亡的命运。
(全文约10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