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秋天,南昌赣江新区的南坊村外,考古队员的手铲碰到了个硬东西。泥土簌簌往下掉,露出个青绿色的边角,带着点铜锈特有的腥气。后来才知道,这是七星堆六朝墓群里出土的青铜鼎,就藏在那片传说中 "七星伴月" 的土堆下头。
说实话,我以前在博物馆看鼎,总觉得那是摆在那儿供着的宝贝,离过日子远得很。可这次见着这鼎的照片,尤其是考古队拍的底部特写,彻底改了想法 —— 三足底下全是黑黢黢的烟渍,跟咱老家柴火灶上的铁锅锅底一个样,边缘还结着层硬邦邦的垢。这哪是什么摆设?分明就是口正经做饭的锅嘛!
你别说,古籍里还真这么写。《说文解字》说鼎是 "和五味之宝器",说白了就是调味道的家伙什。考古队清理的时候,据说鼎里头还剩点骨头渣子,虽说没法确定是牛肉还是羊肉,但足以证明这鼎确实煮过肉。想想也有意思,六朝那会儿北方人往南迁,带来了中原的技术,这鼎说不定就是跟着移民过来的 "厨房神器",就像现在北方人带着火锅底料南下似的。
不过这鼎也不单单是锅。墓群里 A 区是东吴周氏家族的墓园,C 区还有座高等级大墓,出土的鼎就比普通小墓里的气派不少。古书里讲,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连煮什么肉都有规矩。你说古人也挺讲究,一口做饭的锅还得分出三六九等,既要实用,还得撑场面。
有意思的是,这墓里不光有青铜鼎,还有不少洪州窑、越窑的瓷器。按理说瓷器轻便又便宜,做饭盛菜都好用,可为啥还费劲铸青铜鼎?我琢磨着,这就跟现在人家里既有不粘锅又有铸铁锅一样,各有各的用场。青铜鼎可能更结实,炖肉煮汤火力均匀,就是沉了点 —— 想想那会儿厨子端着这玩意儿挪地方,胳膊得多有劲。
考古队员说,这些鼎的花纹也有讲究,有的简单朴素,有的刻着复杂的兽面纹。我猜啊,简单的可能就是日常家用,带花纹的说不定逢年过节才拿出来,就像咱现在的 "招待专用餐具"。而且你发现没?六朝时期长江流域船运发达,这些青铜技术说不定就是顺着赣江、长江传过来的,跟现在网购厨具似的方便。
现在这鼎安安稳稳待在博物馆里,三足稳稳当当站着,身上的铜锈绿得发亮。每次看它底部那层烟炱,我总想起老家奶奶做饭的灶台。千年前的人围着这鼎炖肉,就像现在咱围着火锅涮菜,说到底,过日子的心思古今都差不多。
你们去博物馆的时候留意过那些老锅老鼎吗?有没有见过带着烟渍的?那可不是脏,是实打实用过的痕迹,藏着好多古人过日子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