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死得太过离奇,李珙恐怕在史书上连二十个字都难以留下。他三十余年的平淡生涯,仿佛就是为了在最后时刻留下那短暂又诡异的高光一瞬。
大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兵锋直逼渭河便桥。唐代宗才即位一年,便慌不择路,学祖父唐玄宗当年的模样,仓皇逃往陕州。对外,他粉饰为“巡幸”,但天下人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一场丢脸的逃亡。这是继玄宗“巡幸”成都后,帝都长安的第二次陷落危机,且并非最后一次。
皇帝跑路,满城百姓与官员顿时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慌。朝中大员四散逃亡,军队更是溃不成军。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唐气数已尽,换朝之日迫在眉睫。可乱世往往暗藏机缘,对某些野心家来说,正是“天命在己”的最好舞台。
射生将军王献忠(《旧唐书》作王怀忠)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是随驾护卫,护送唐代宗前往陕州。但他冷眼旁观,认定追随一个仓皇逃命的皇帝毫无前途。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玄宗逃往蜀地之时,太子李亨于灵武自行称帝,顺理成章成为天下共主。如今局势如出一辙,王献忠心生歹念:为何不再造一个“肃宗”,自己也能摇身一变,跻身权力巅峰?
于是,他带着四百骑半路折返,直奔长安“十王宅”,把尚未来得及随驾的诸王悉数扣下,打算从中挑出一位宗室来冒充新天子,再与吐蕃议和,以此撬动天下局势。他最终挑中的,便是名不见经传的丰王李珙。
李珙是玄宗第26子,年近四十,身份显赫却始终默默无闻。其实他也曾有过“西北王”的潜在机会:至德元年,玄宗逃往蜀地时,曾下诏令诸子分领节度,李珙本被任命统领西北重镇。可惜玄宗旋即被迫逊位为太上皇,肃宗掌权,他的任命自然化为泡影。如今时局再度倒转,李珙意外被推上风口浪尖,距离帝位竟只差一步之遥。
一行人急急出城,准备迎吐蕃入主,甚至幻想借助吐蕃之力先灭掉唐代宗。可命运却在城外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拦路者——赫赫有名的郭子仪。七旬老将虽早被削权,却凭一身威望无人敢轻侮。王献忠一见,顿时魂飞魄散,跪地磕头如见神明。
郭子仪早已洞悉一切,他厉声质问王献忠意欲何为。王献忠自知瞒不过,干脆托词相邀,希望拉郭子仪入伙,以为这位历经磨难的宿将必有怨气,或能成为自己最大的倚仗。甚至还说:“主上东逃,社稷无主,废立只在令公一言。”这番话在他看来是天衣无缝的利诱。
然而郭子仪岂是他能驾驭?在他冷眼旁观时,李珙竟急不可耐地扮演起“新帝”,居高临下催促郭子仪表态,语气里满是“李家宗室,你不过是奴才”的傲慢。此举彻底触怒了郭子仪,也惊得随行的王延昌破口大骂,痛斥李珙狂悖无道,要上奏弹劾。几句话便将李珙从“准帝王”骂成了缩头乌龟。
郭子仪神威犹在,他没有多费唇舌,只是一声断喝,让王献忠滚开,王爷们留下。王献忠如蒙大赦,丢下李珙仓惶逃窜。李珙自此彻底失去了最后的依仗,被郭子仪押送至陕州,交还唐代宗。
按理说,谋逆的宗室多半没有活路。但唐代宗此时境遇艰难,众叛亲离,他反倒展现出少有的宽容,只轻描淡写地说:“此皆王献忠所逼,赦而无罪。”李珙幸得一命,却未能领悟天意。
返回住所后,他越想越气:两度触碰权力巅峰,最终都化为泡影。他怨天尤人,口无遮拦,肆意咒骂唐代宗与王献忠,还妄言“再造大唐”。这番怨言很快传遍朝野,群臣纷纷上奏:此人心怀不轨,若不处置,恐再起乱端。唐代宗无奈,只得将其处死。
李珙之死,看似可悲,实则自作自受。但他愤怒的质问——为何“安史之乱”本可速战速决,却拖延八年,三代帝王仍未能善终——并非全无道理。唐玄宗、肃宗、代宗祖孙三代的猜忌之心,才是真正让帝国内耗不止、危机四伏的根源。从永王李璘的悲剧,到洛阳二次陷落,再到对郭子仪的百般防范,无不说明:他们在关键时刻宁可内斗,也不愿信任真正的忠臣良将。
李珙不过是这场巨大风暴中被裹挟的小角色,他妄想借乱世成龙,最终却死于一张管不住的嘴。这段荒诞的插曲,也映照出盛唐余晖下的深重病根——外患未平,内斗不断,帝国的气数,也就在这一念之间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