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6日,长春城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心情跌入谷底。此时的长春,已被解放军严密围困整整半年,粮草匮乏,援军无望。郑洞国原本仍抱着一丝幻想,期盼蒋介石能从关内调兵北上,以大军驰援打破困局。然而,随着锦州于10月15日被解放,这最后的一点希望彻底破灭。锦州乃是东北与华北之间的重要咽喉,其失守意味着国民党在东北的战略命脉被彻底切断。消息传到长春,整个守军士气瞬间跌入谷底。郑洞国焦急万分,一面不断电告南京,请求蒋介石给出对策,一面还要安抚军心已散的部下,身心俱疲。直到夜间十时,他才勉强得以歇息。
就在此刻,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欧阳午打来电话。欧阳午的部队本身来历特殊,暂编52师前身为吉林铁路交警总队,其成员并非普通交通警察,而是由军统和国防部保密局收编训练的特务武装。师中军官多是抗战时期特训班出身,受南京保密局直接遥控。中央将这支队伍编入滇系的第60军,实则是出于不信任,意在监视和制衡。毕竟,60军由云南籍官兵组成,他们被强行调到寒冷的东北作战,本就怨声载道,又长期遭受中央军排挤,内部矛盾极深。
当锦州失守的消息传来,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第60军军长曾泽生见大势已去,毅然决心起义。他先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设下“鸿门宴”,召集暂编52师师长李嵩及三位团长前来军部。等他们一到,即被武装扣押。随后,副师长欧阳午等人也被叫来,李嵩在枪口下劝告欧阳午一定要服从军长命令,带领部队随军起义,以保全性命。然而,欧阳午却心存顾虑,背地里打电话向郑洞国告密。
郑洞国虽然接到告警,却未给予足够重视。他出身黄埔一期,历经滇缅远征,对于这种特务背景的部队一向不甚信任,反觉得此事是无端揣测。加之连日操劳,他只是吩咐副参谋长杨友梅了解情况,便沉沉睡去。杨友梅深夜也难以查明实情,电话联系始终无人接听,时间便在拖延中悄然流逝。
与此同时,起义的行动已悄然展开。新7军驻地报告称,其两个连路过第60军防区时,竟被整编缴械。至此,情况已毫无疑问。10月17日,曾泽生正式发布起义通电,率领26,000余名官兵公开倒戈,交出防务,迎接解放军入城。随后,新7军见势已去,也选择投诚,主动放下武器。再过两日,10月19日,郑洞国无力回天,只得率兵团部与直属部队宣布投降。长春这座重镇至此解放,标志着辽沈战役的关键一步胜利完成。
这场起义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残存抵抗,也彰显了人心向背的决定力量。郑洞国的迟疑与麻木,反衬出曾泽生的果敢与审时度势。长春的解放,宣告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已定,为全局的胜利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