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猛将关羽跟随刘备打天下树敌太多。
自从桃园三结义确立起,刘关张之间的关系就被历史赋予了特殊的注脚,尤其是关羽,以忠义诚烈著称,深得刘备的赏识与器重。刘备一生征战,杀伐不断,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份功绩也让关羽成为众多敌对势力眼中的目标。关羽在疆场上的威名,使他与曹魏、东吴等诸侯之间结下无数冤仇和嫉恨,也让他在国家纷争中成为最显眼的“死对头”之一。曹魏灭蜀之后,关羽的对手自然纷至而来,寻求翻身雪恨的机会。其中一个最直接、最具威胁性的报仇者,便是庞德之子庞会。庞会原本参与对蜀的讨伐,但并未找到合适的时机报父仇。直到钟会与郭艾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成都一时大乱,庞会借机出手,在混乱中杀害了关羽的后代,使关羽的血脉再度陷入不安的阴影中。
二、张飞和关羽的后人能力相差悬殊。
很多人认定,张飞作为刘备的结义大哥,理应在蜀汉的建立与扩张中留名,因而会招致更多的敌对报复,甚至包括曹魏王室的打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造成这种错觉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张家的后代在才能与官位的展现上确实存在明显差异。张氏子孙中,像张绍在蜀汉时期担任尚书仆射等要职,虽不及传世名将般显赫,却已经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拥有稳定的俸禄与地位。相比之下,关羽的后代往往被人视作“朝臣子弟”,在才干与权势上并未能达到张家的高度。因此,即便曹魏有意对蜀汉残余势力实施清算,往往也会选择相对较弱的一支来动手,以避免引发更广泛的民众反感与动乱。历史的走向也在无形中提醒人们,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变幻,势力的强弱与命运的走向都可能在一瞬之间发生改变。
三、既能安抚民心,又能保全亲戚关系,岂不是一举两得。
张氏家族的存续之所以能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得以保全,实际上还依赖于张飞本人的好运与巧遇。若不是在路边偶遇到正处影响力的夏侯氏家族,历史或许会被改写得更加严峻。夏侯氏在曹魏的政治与军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飞因此与其结成婚姻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人脉网络推向了曹魏阵营的核心一隅。更进一步,张飞与夏侯氏共同育有两位女儿,她们又分别成为了蜀汉皇室成员刘禅的妃嫔或亲近妇人。这一层层的联姻关系,使得张家在曹魏体系内获得了特殊的保护与照应。即使蜀汉最终落入曹魏之手,张飞在曹营中的地位仍然带着常人难以相比的优越感。曹魏之所以放弃对张飞后代的直接报复,更多是为了安抚刚经历战乱的民心,而非单纯地树立对张家“暴戾”的印象。通过这样微妙而又强力的关系网,曹魏在政治上获得了相对稳妥的治理基础,民众的情绪也得以逐步平复。结局之于此,正印证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历史道理:在人脉与关系网日益复杂的时代,谁掌握了核心的亲族与联盟,便更有可能在风浪中寻得生存与续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