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士信被公认是隋唐时期第一猛将,但他始终没能跻身“隋唐十三杰”之列,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他的武力值尚未达到那道门槛。隋唐的排序体系,严格以武艺的高低来分级,第一名往往由经过无数次比试检验的高手担任。如今的头名是西府赵王李元霸,紧随其后的则是天宝年的大将宇文成都,这些名次都是经过千次对决、层层验正才最终定下的。
若只谈蛮力,罗士信也未必会落后于李元霸。不过若把力量与技击结合起来对比,二人之间的差距便一目了然。李元霸出身显赫,是李渊的亲生儿子,家境富裕,父亲任职朝廷官员,因此从小就能接触到名师指点。两位高人袁天罡与李淳风对他悉心教导,李元霸天资极为聪慧,十八般武艺几乎样样在手,师徒二人共同培育下他的功夫突飞猛进。李元霸常以一对擂鼓瓮金锤为武器,自出道以来在江湖上几乎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
相较之下,罗士信的运气要差得多。他从小失去父母,在饥荒岁月里艰难成长,根本没有条件像李元霸那样请名师传授武艺。不过他天生力气大,双腿似乎长着两支飞箭,平日里常把一根大铁棒当作玩具来挥舞试练。后来他遇到贵人秦琼之母,收留他并将他收为义子,在慈母般的关怀下慢慢长大。
罗士信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凭着天生的神力与勇猛,将手中的铁棒舞得风声呼啸、游刃有余。面对二三流的高手还能轻松拿下,但遇到像宇文成都这样的高人时,拼尽全力也难以抵挡住对方的技法和节奏。他真正的短板,是缺乏扎实的技法、章法和战术体系,因此在对抗高水平对手时常处于劣势。
在四平山一带,罗士信和李元霸曾有过一次直接的较量。起初两人比的仍是蛮力,你来我往地硬拼,场面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到了后期,李元霸逐步以武技上的差距压制对手,最终一锤击中罗士信,使他晕倒在地。罗士信若只凭蛮力对抗对手,耗尽体力后就只剩下挨打,这也清晰地揭示了专业与业余之间的根本差异。
宇文成都的功夫论深度并不亚于李元霸。若两人用同等的力气各展所长,百回合对战也难分高下。不过在力量方面,宇文成都显然逊色于李元霸,这正是他屈居第二的真正原因。而在武功技能方面,宇文成都又远胜于罗士信,二者的强项互相抵消,最终的名次就由武术技能的高低来决定。
若要比较一个专业的和一个业余的对决,若业余竟然胜过专业,那显然有违常理。因此,不要用自己的业余水平去挑战别人的专业领域。只有在接受系统训练、具备扎实功底之后,才能真正理解高水平对决中的微妙差异与深层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