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匈奴”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群骑马如飞、刀光剑影的草原勇士。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几乎总是以敌人的形象出现,与中原王朝对峙,甚至多次造成极大的威胁与骚扰。即便是不太懂历史的人,也多少知道匈奴是一个横跨亚欧的游牧民族。然而,有一位外国学者却在论文中声称,匈奴其实就是韩国人的祖先,还列举了五条所谓的“证据”,试图颠覆大众的认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细心网友们很快便揭开了他背后的秘密,只用一句话就彻底戳破了他的论点。
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匈奴在古代的强悍绝不是传说。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便与匈奴交战,多次击退来犯。而到了秦朝,名将蒙恬更是率领三十万大军收复河套地区,把匈奴打得节节败退。传说中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要知道,秦始皇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却依然对匈奴保持高度警惕,这足以说明他们的强大不可小觑。
说到与匈奴交战的辉煌战绩,最不能忽视的便是汉朝名将霍去病。他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尤其是在著名的漠北之战中,他一路北伐,直追匈奴腹地,最终封狼居胥,大获全胜。只可惜天妒英才,这位少年将军在二十四岁时便因病早逝,令人惋惜。随着汉朝的连年打击,匈奴被迫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逐渐臣服于汉朝,最终融入中原文化,而北匈奴则一路西迁,进入欧洲。他们在欧洲的存在甚至让西方人称之为“上帝之鞭”。不过那时的匈奴早已元气大伤,如果他们以巅峰状态进入欧洲,或许欧洲的历史格局会被彻底改写。如今匈奴这一民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可能与韩国产生血脉上的联系。
然而,那位外国学者毛里奇奥·利奥多却不这样认为。他在论文《古朝鲜和匈奴有什么关系?》中提出了所谓的论点,并一一罗列“证据”。首先,他认为高句丽是韩国的古代政权,而实际上,高句丽是由扶余人建立的,并不属于古代韩国的范畴。但即便如此,我们姑且听听他的五条“证据”:第一,高句丽社会没有监狱制度,而据《史记》记载匈奴也没有;第二,高句丽流行兄终嫂及的婚俗,匈奴也存在类似习俗;第三,高句丽的官职分为十二级,匈奴的官职体系同样如此;第四,高句丽出土过与“响箭”类似的器物,而冒顿单于曾用响箭射杀其父头曼单于;第五,汉武帝赐匈奴王子金日磾“金”姓,而朝鲜半岛上金姓广泛,甚至有许多遗迹疑似金日磾后人所建。于是他得出结论:匈奴就是韩国人。
其实,要驳倒这些观点并不难。首先,高句丽是由扶余人建立的政权,这就让前四条论据失去了根基。其次,单凭一个“金”姓便推论为匈奴后人,这完全站不住脚。毕竟中国境内的金姓人口同样庞大,难道都要算作匈奴后代吗?这些证据看似严谨,实际上漏洞百出,稍加推敲便不攻自破。
真正令网友们忍俊不禁的是,这位学者背后的个人情况。有人发现,他并没有任何亚洲历史或匈奴研究的专业资质,他唯一的学术背景只是拥有韩国的执教资格证。而更关键的一点是,他的妻子正是韩国人。于是有网友一句话就道破玄机:“他写这篇论文不过是为了讨好自己的韩国老婆,或者说是为了迎合韩国人。”至此,所谓“学术研究”不过是一场别有用心的闹剧。最终,他既没能糊弄懂历史的中国网友,也没能瞒过喜欢深挖真相的外国网友,只能成为一场国际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