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在河南林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来了位从机关退休的中年男子,自此隐姓埋名,在农村建设中默默奉献十余年。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民,正是顾贵山。由于是地方政府安排来的干部,村民们对他的身份并没有太多怀疑。顾贵山自称曾是老红军,还给红军团长喂过马。质朴的乡民听了,觉得颇为可信,再加上他一身军人气质,举止沉稳,又带着伤痕,还能给牲畜治病,便愈发相信了他的说法。
顾贵山性格温厚,谦和而真诚,为人做事稳重果敢,很快便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与好感。他和乡民们同吃同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安徽六安的口音渐渐变成了地道的河南方言,彻底融入农民的生活。谁也未曾想到,他昔日的身份是何等传奇辉煌,只是如今这一切都被他深埋于黄土地中。
毛主席点名:顾贵山在哪里?
1964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筹划举办“纪念红军长征三十周年盛典”。这一盛典的目的,不只是缅怀历史,更是要提醒共产党人牢记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激励后人不忘初心,为百姓谋幸福。毛主席在点名邀请对象时,除了大家熟悉的几位老同志,还特别强调:“红一团的团长顾贵山必须参加,少了他不行!”年轻的工作人员大多对这个名字陌生,连连疑惑。毛主席当即追问:“顾贵山现在什么情况?”
经多方核查,军委查到顾贵山早已复员,先后在农业部、河南省商业厅工作,后来因伤病申请下乡疗养,现应在河南林县。然而具体在哪个村庄,却没人能确定。毛主席深知顾贵山在长征中的贡献,强调无论多难,都要找到他,把他请到北京。
长征英雄顾贵山
顾贵山,安徽六安人,1928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他聪明勇敢,作战英勇,很快从士兵一路干到连长,终被提拔为红一团团长,屡次在战斗中立功。其中,最令毛主席记忆犹新的,是长征路上过金沙江时,顾贵山帮助营救了土司之女,赢得了当地土司支持,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长征途中,红一团在翻越雪山时所做出的贡献,也让毛主席感念至今。若无顾贵山和红一团的顽强坚守,长征胜利或许将无法实现。此后,他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历经400多次战斗,身负重伤九次。这样的人物,若不能出席盛典,将是党史上的一大遗憾。
寻找的艰难与意外的相遇
为了完成毛主席的嘱托,河南省派出专人寻找顾贵山。然而林县地广人多,顾贵山又刻意淡化身份,寻找过程犹如大海捞针。有人建议通过广播寻找。果然不久,合涧公社传来线索:下园村有一位退役军人,常说给红军团长喂过马。工作人员立即赶赴下园村。
没想到,广播线路坏了,正在发愁时,顾贵山自己却走进了公社。他当时是村党支部副书记,正准备参加会议。面对工作人员的试探,他依旧谦逊地说:“我只当过几年兵,哪里是什么团长啊!”直到听到“毛主席”三个字,他再也掩饰不住,眼眶湿润,激动不已:“主席还记得我?”最终,他答应赴京,并动情地说:“我不是为自己去,而是代表那些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
毛主席的赞许
盛典上,毛主席特意与顾贵山交谈,询问他为何早早解甲归田。顾贵山解释,因战伤和疾病困扰,尤其是眼睛被毒气损伤,已不适合前线作战,于是主动退居二线,从事后勤与地方建设。他说:“我文化低,打仗还行,但搞建设是外行,还是让更有能力的同志去吧!”毛主席听后,竖起大拇指赞叹:“这才是共产党人的胸怀!”现场掌声雷动。
淡泊名利的选择
在历史的长河里,功名利禄常常是照妖镜。有人因此贪腐堕落,有人在评衔时为名号落泪。但顾贵山却能在最光辉的时候选择退下,把机会让给他人。他不仅在下园村继续发挥余热,还带领群众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公社化运动。尽管曾两次赴京参加庆典,合影留念,但回到村里,他始终低调不张扬,从未炫耀过自己的辉煌经历。
顾贵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无论身处何地,都与人民同甘共苦,把一切荣誉深埋心底。他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