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年代,江西兴国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这里属于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早在岁月的洗礼中就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全县参军参战者高达八万余人,其中五万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在漫漫长征路上,几乎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的将士倒在血火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血与火的考验中,兴国县孕育出一大批身经百战的将领,赢得我国有名的“将军县”美誉。今天要讲的邱会作,就是从兴国走出的一位杰出将领,最终成为开国中将的一员。
邱会作,生于1914年,江西兴国人。15岁时他就毅然报名参加红军,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尽管年纪尚轻,但他性格坚定、才干突出,曾读过书、有过文化底子,因此组织上把他安排为红军总供给部的机要统计员,承担着繁杂而关键的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他后来被任命为军委第四局三科科长,紧接着又担任军委供给部副部长,成为后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抗战爆发后,邱会作来到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政委,以及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他跨越东北,历任八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要职,参与并指挥过诸多重大战役,像辽沈、平津、衡宝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与功勋。战场的磨炼使他在军事与政治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也让他成为后勤与组织工作的综合型指挥者。建国以后,邱会作转任十五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逐步晋升为副兵团级将领,军事生涯迈入新的高度。
1955年,邱会作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随后担任总后勤部部长一职,日后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二年之久。作为总后勤部的掌舵者,他始终以军人本色要求自己,坚守清正廉洁,从不在公私上打折扣。工作中他勤勉敬业、事必躬亲,遇到难题总是 first-hand 亲自分析协调;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总后勤部的工作成效显著,甚至有同僚以“周公”之名称赞他是“最好的后勤部部长”,周公这里指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他的褒奖与肯定。然而,晚年的风云并未放过这位老将,他在1971年被撤销所有职务并责令反思自身问题,命运从此走入低谷。
1981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邱会作被判刑十六年。但考虑到他的显著革命功绩以及岁月带来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对他给予特别照顾,允许他保外就医,安置在陕西西安,安顿生活。此后在组织的照料下,邱会作的生活相对平静,虽有晚年对故土的思念,但他也在有限的条件下继续保持着军人应有的纪律与风度。岁月如梭,老将军始终牵挂着家乡,心中埋藏着一个未了的心愿——回到兴国看看久别的故土和亲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革命先烈,兴国县建立了“将军广场”,邱会作的雕像也在其中伫立。这消息使他备感激动,遂写信给政府,表达想回家乡并请求在家乡能够住招待所的愿望。很快,来自家乡的回信传来:他不仅可以回家乡,还会得到家乡人民热情的欢迎。邱会作之心欣喜若狂,然而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出发前,他不慎摔伤了腿,被紧急送往北京治疗,伤势此后一直未见明显好转,回乡的计划不得不再度推迟。
2002年8月3日,邱会作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88岁。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最终安葬在兴国自己的土地上,回归故乡,以此弥补他生前未能圆满完成的心愿。多少年来,兴国人民心中始终铭记这位从自己土地走出的将军——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也让这座红色之县的历史记忆更加厚重与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