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胡人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是胡人入主中原以后,往往是经过多年的时间,才考虑迁都中原。比如北魏一开始的京城是平城——平城位于山西北部,远离黄河流域。北魏长期定都平城,主要是为了笼络边塞的部族。直到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魏廷才考虑迁都洛阳。
类似的例子还有金。金朝完颜亮在位期间,金才迁都到了燕京,之前金一直把首都安置在东北地区。甚至蒙古到了忽必烈时代,才考虑在原先金的燕京基础上,修建了大都,并且定都大都。
总之,这些胡人王朝都是在控制中原地区若干年以后,才考虑迁都到中原的。但是清朝似乎是个例外——因为清朝在入关当年就选择迁都北京。那么,为什么清朝如此与众不同?
1、多尔衮的豪赌
其实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古代华夏史上,很多成大业的,往往都是敢于豪赌的人。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刘裕大帝在少年时候就热衷赌博,而且还是大赌。晚明著名宦官魏忠贤也是一个赌鬼。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敢于赌,刘裕未必能做皇帝,魏忠贤也未必能权倾朝野。
多尔衮倒是没听说他喜欢赌博,但是多尔衮的行为,就是在赌博。
清朝在皇太极在位时期进行革新,实力出现了增长。很多影视作品认为,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就有过入主中原的想法。但我个人觉得,从人性和实际出发,多尔衮或许对中原有想法,但未必真的觉得清国有本钱能占领明朝——毕竟明朝的体量和清国相比,实在不足以相提并论。
皇太极死后,清国高层经过一番决议,最终拥立小孩子福临做了新的皇帝。这便是顺治帝。顺治帝上台前后,中原发生变故:崇祯帝死了,李自成的大顺朝占领华北等地区。而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依旧存在。
当然,李自成做皇帝很多人是不服的。比如明朝大将吴三桂就派人联系多尔衮(清的摄政王),希望清兵能帮助明朝打走“流寇”李自成。多尔衮于是出兵。这便是清兵入关。
其实吴三桂一开始只是利用清兵。而清的高层则存在分歧:比如阿济格认为,清兵入关,应该趁机在华北抢掠一番,然后撤离中原。毕竟,中原那地方,真不是咱能统治的来的。多尔衮则认为应该趁机在关内建立统治——当然,至于说能占多大地盘,多尔衮也没有底。可能那时候多尔衮觉得,能恢复当年金和南宋的淮河分界,就是万幸。实在不行,黄河分界也不是不行。
于是多尔衮力排众议,要求清廷迁都到北京。当然,这一切都是多尔衮的豪赌。
2、多尔衮的盘算
当然,实际上来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这个赌博。
原因很简单:
第一,多尔衮想要让清国具备在关内的领土,那么,加强对关内领土的统治就十分重要。所以,迁都北京意味着在监督关内领土方面,具备一定的及时性——比如黄河流域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在北京可以很快知道,并且很快做出有效处理——对于多尔衮来说,不论是清的实际版图是辽模式(控制海河以北)、金模式(控制淮河以北),都需要迁都北京——要知道,和之前金、忽必烈时代之前的蒙古不同,清国在这之前,觊觎在中原建立统治很久了。所以在迁都这块,多尔衮态度很简单(金和蒙古一开始的想法都是抢一笔就走,治理是很麻烦的)。
第二,权力核心问题。多尔衮当时带着清兵入关,但是朝廷还在沈阳。多尔衮毕竟不是普通将领,而是清的摄政王——清实际上的最高话事人。但是,多尔衮如果常年在外打仗,远离权力核心,很可能会被政敌架空。
所以,多尔衮本着控制权力的想法,也得让清廷迁都到北京来。
第三,南明的软弱问题。其实多尔衮对于南明这个庞然大物也是忐忑的。但是随着清兵入关以后,南明朝廷不论是态度上还是实际应对方面,都让多尔衮看出南明朝廷的软弱。多尔衮认为从南明这样的软蛋朝廷手里夺取地盘真心不难(讲个道理,当年北宋的二次汴京之围,也是因为北宋的软弱给了金兵信心),于是,更主张尽早迁都北京,扩大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