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紫禁城,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某官员深一脚浅一脚往太和殿赶,冷不丁脚下一滑,“噗通” 一声栽进了冰冷的御河里。这可不是我瞎编的,真有史料记载,魏忠贤那会儿,宫里不让点路灯,说是怕失火,冬天天亮得晚,官员们摸黑上朝,这种 “追尾” 落水的事儿真不少见。你说这当官的容易吗?就为了不迟到,命都可能搭进去。
其实吧,明朝对官员迟到的处罚,可比现在扣工资狠多了。《大明律》里写得明明白白,无故缺勤一天,打十板子;满三天再加一等,也就是多打十下;要是敢旷工二十天,直接杖打一百大板。这一百大板下去,不死也得扒层皮。我查资料的时候就琢磨,这规定执行起来得多严格?后来发现,还真有专门的人盯着。京官上朝有太监在门口登记,谁迟到早退都记在小本本上;地方官就搞 “点卯”,卯时签到,跟现在打卡差不多,只是那签到簿叫 “画到簿”,最后都要存到内阁大库备查。
最有意思的是张居正搞的那个 “考成法”。这办法看着简单,就是把官员每年要干的活儿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给部门纪检员,一本给都察院,一本留内阁。每月官员得自己去对账,完成一件勾销一件,完不成就要受罚。据说万历三年那会儿,一下子查出两百多件没完成的事儿,五十多个官员被罚俸三个月。后来更狠,山东河南那些收税不够的官员,直接降级撤职。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裁掉的冗员差不多占了十分之三。
不过说起来,京官和地方官的考勤松紧还不一样。京官离皇帝近,天天上朝跟渡劫似的。冬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赶上刮风下雨就更惨。魏忠贤当权那阵儿不光禁路灯,还不让官员骑马坐轿,大臣们摸着黑在宫里瞎撞,“相遇非审视不辨”,想想那画面都觉得滑稽又心酸。地方官就好点,天高皇帝远,考勤没那么严,但也不是能随便偷懒的,“画卯” 签到一样少不了,真要是旷工太久,照样按律打板子。
我有时候会想,这种严苛的考勤制度,到底管不管用?你看那些官员,为了不迟到,黑灯瞎火往宫里赶,甚至闹出人命。但反过来想,张居正那会儿官场风气确实好转不少,至少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偷懒了。只是这代价也太大了点,每天上班跟闯鬼门关似的,估计梦里都怕迟到挨板子。
现在咱们上班迟到最多扣点全勤奖,对比明朝官员这处境,是不是突然觉得幸福多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哪个朝代,上班打卡这事儿好像都没怎么变过,只是处罚方式从打板子变成了扣工资。要是让你选,你宁愿迟到扣钱,还是去明朝体验下 “点卯” 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