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伍自豪,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带来我的自媒体创作心得与干货分享。
在古代社会,汉室宗亲的身份确实是个重要的资本,它就像现代人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能不能考上大学是一回事,进了大学之后能否成材,能否走出一番人生,则完全看个人的本事。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获得了一块不错的“敲门砖”,这点无可否认。没有门阀氏族背景的人在出身上往往处于劣势,而刘备的起点比普通百姓要好一些。但若与袁绍、曹操、孙坚这样出身豪门、有强大家族支持的枭雄相比,他的家底和根基仍显得十分单薄。
我个人理解,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说白了就是那种血缘关系十分遥远的名分。当时“刘”姓在全国并不稀罕,祖上和皇室有些牵连的刘氏比比皆是。刘备的宗亲身份并非稀世珍宝,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比如在封王和称帝的问题上,名分极其重要。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孙权迟迟不敢称帝,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名分支撑。若孙权贸然称帝,那和袁绍自立没有区别。刘备正是凭借这一层宗亲身份,才在大局中站住脚跟。
刘备的身世并不能直接带来财富或权力,它所起到的作用更像是“入学资格证”。比如,刘备小时候因为这个身份,才能被师长破例免费收为弟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结识了不少后来颇有影响力的同学。在少年时代,他常常是孩子们的“孩子王”,这种印象让同学们记住了他。等到成年以后,大家还会因他是汉室宗亲而给几分面子。但这种身份并不是独一无二,袁术就曾直言,汉室宗亲何止数十万,刘备这种寒门出身的“皇族”,其实与真正的皇亲相隔十万八千里。
很多人说刘备的宗亲身份不重要,这其实并不准确。若没有这层血统的支撑,刘备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在较早阶段就登上“诸侯”之位,那他就很难与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国志记载,陈登曾对刘备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陈登所在的家族在徐州极具影响力,他若不点头,刘备根本没办法在徐州立足。而当时要上位,往往需要名义上的“汉室正统”来背书,刘备恰好具备这个条件,否则他的仕途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更关键的是,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让诸葛亮选择了他。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打出的旗号就是“光复汉室”。若没有这一层身份,诸葛亮完全可以投奔曹操或孙权,但这两家人才济济,他未必能崭露头角。刘备人少势弱,反倒能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因此,宗亲身份不仅帮刘备获得早期立足点,更是他长期政治资本的重要部分。
刘备的成长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卢植的弟子,他获得了进入当时名士圈的“入场券”。卢植门下弟子多为名门之后,刘备凭借这层关系网,在落魄时总能有人收留或帮衬。相比之下,其他同门如刘德然等人,并没有走出多少成就,这说明刘备最终的成功,靠的还是个人能力与际遇,而非仅凭宗亲之名。
刘备的宗亲身份虽真,但并不显赫。原因在于他的血统可追溯到西汉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一脉,经过三百余年,血缘已极其遥远。再加上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血统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际利益。这让刘备的身份更像是一个“空名号”,但在讲究名分的时代,它仍是不可忽视的政治资源。
看看其他宗亲的下场:刘焉割据失败,刘岱战死,刘繇治政平庸,刘虞被杀,刘表虽有势力却家事不顺,刘烨虽有才却沦为曹魏家臣。相比之下,刘备这个出身草莽的“老刘”,反倒走出了一条最顺畅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陈寿写三国志时在用词上暗含“春秋笔法”。曹操去世时记为“王崩”,刘备去世时记为“先主殂”,孙权则是“权薨”。“崩”和“殂”都是皇帝去世的专用词,而“薨”则是诸侯的用语。可见,在陈寿眼里,刘备确实被视作帝王之列,这与他汉室宗亲的身份脱不开关系。
自我介绍:
我是伍自豪,90后自媒体创作者,专注于写作与个人成长干货分享。我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