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的蜀汉,人们往往会想到刘备、诸葛亮,会想到那五虎上将,还会提到魏延与姜维。但若论最能代表蜀汉的核心人物,则非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莫属。讽刺的是,正是这四位的后代,在蜀汉灭亡时,真实地诠释了那句古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的命运,几乎成了蜀汉走向终局的缩影。
首先是诸葛亮的后人——诸葛瞻与诸葛尚。公元263年,邓艾冒险抄小道而入,兵锋直逼成都。诸葛瞻率军死守绵竹,这是成都前最后一道防线。演义中说邓艾几千疲兵打垮了诸葛瞻数万大军,这显然与史实不符。实际上,邓艾的先头部队人数有限,但在后续人马抵达后,他手中掌握了三万精兵。而蜀汉的总兵力不过十万,大部分在姜维手中,东南方向也分布了数万边防军,因此诸葛瞻在绵竹最多只有四万兵力。四万对三万,双方旗鼓相当,但最终蜀军全军覆没,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想象他们父子在九泉相见,不知是互相安慰,还是彼此埋怨。
接着是刘备的后人。绵竹失守,成都门户洞开,邓艾大军长驱直入。此时的姜维远在前线,根本无力救援。朝堂之上,谯周劝刘禅投降,而太子刘谌则强烈反对,坚持主张死守。实际上,当时成都仍有一战之力,邓艾孤军深入,粮草难以长久支撑。只要固守待援,局势未必没有转机。然而,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刘谌不愿做亡国之奴,愤而回家,亲手杀妻灭子,然后自刎以谢先祖。刘禅则因“乐不思蜀”,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安度余生。若刘备泉下有知,是该责骂刘禅的软弱,还是责备刘谌的残忍?
再来看张飞的后代。人们印象中的张飞性格刚烈,仇家无数,因此后人似乎难逃劫数。但结果恰恰相反。刘禅投降时,张飞之子张绍主动将蜀汉传国玉玺献出,表现得极为“识时务”。更关键的是,张绍的姐姐正是刘禅的皇后,这一层关系让他成为刘禅的小舅子,也成了护身符。司马氏需要刘禅活着示范东吴,自然不会对张绍下手。最终,张绍还被封为列侯。若泉下的张飞知晓此事,不知是该为儿子能活命而欣慰,还是会因他投降封侯而怒火中烧。
最后是关羽的后代。相比张飞的子孙,关羽的家族结局更加凄惨。缘由可追溯到四十多年前。襄樊之战中,关羽大败曹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庞德虽死,但怨恨深埋在其子庞会心中。四十四年后,蜀汉灭亡,庞会随军攻入成都,终于报了父仇,血洗关氏宗族。关羽一生横刀立马,威震天下,却没能庇护子孙免遭杀戮。更令人唏嘘的是,史书中对此惨剧仅寥寥数语:“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简洁冷峻,犹如当年关羽刀下的凌厉斩击,干净而决绝。
蜀汉的覆灭,不仅是一个政权的终结,更是几代英豪家族的悲剧。四大核心人物的后人,或战死、或投降、或自尽、或被屠戮,正是这段历史最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