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秦久矣!秦朝苛政压迫已久,百姓怨声载道。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仿佛点燃了被压抑多年的火焰,短时间内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响应。陈胜、吴广自七月起兵,仅仅两个月,到九月间,秦帝国在函谷关以东的统治几乎全面崩溃。
然而,秦二世仍被赵高蒙蔽,昏庸不知事态严重,直到周文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抵达距咸阳仅百里的戏地,才如梦初醒,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但此时大秦的处境已极其危险。北方有约三十万大军防御匈奴,由王离统领,根本无法抽调;南方则有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镇守南越,来不及回援。内地仅有的主力——李斯之子李由所部,正困于荥阳,被吴广围困,自顾不暇。至于临时征兵,敌军已迫在眉睫,时间根本不允许。赵高与李斯均束手无策,朝堂一片茫然。
就在危机之际,少府章邯提出妙计:赦免骊山服役囚徒,迅速组建军队,迎击叛军。于是,一支以囚徒为主的部队仓促成军,成为秦朝最后的希望。虽然这些囚徒与起义军一样,都是饱受压迫的底层百姓,本无战意,但在章邯的统领下,他们竟然屡战屡胜,先后击败周文、吴广、陈胜,最终镇压了起义军,并进一步压制项梁的势力,一度让大秦重掌主动。若非后来遭遇项羽这样的旷世猛将,秦帝国或许真能靠章邯力挽狂澜。
章邯的成功,来源于秦二世的一系列部署。其一,征发骊山与阿房宫服劳役的数十万囚徒,由章邯统率,立即反击。其二,动员关中与巴蜀部队,由司马欣、董翳统帅,作为后续援军。其三,调北方长城兵团,由王离率领,准备协助作战。初期唯一能迅速投入战斗的,只有骊山囚徒军。事实证明,陈胜主力几乎全被这支囚徒军歼灭。
骊山军为何能战?原因有三:首先,他们虽为囚徒,但有五万精锐材士压阵,还有千名郎官作为骨干,保证了指挥与纪律。其次,大秦武库储备充足,囚徒军虽新建,却能配备与当年横扫六国的正规军同等的标准化兵器;反观起义军,多用木棍、竹竿,装备差距巨大。最后,关中仓储丰厚,咸阳仓、霸上仓、栎阳仓皆积粮无数,为秦军提供了持续后勤支持,而起义军只能“望屋而食”,毫无保障。如此一来,囚徒军虽仓促成军,却俨然是一支新兵为主的正规军,而起义军则始终是乌合之众。
戏下之战,秦军一举击溃周文,使帝国赢得宝贵时间。随后章邯整训部队两月,使囚徒军逐渐具备战斗力。对手内部却四分五裂,吴广执意围攻荥阳,宋留迟滞不前,赵、魏、齐诸旧贵族更是各怀鬼胎。结果,秦军越战越强,起义军却愈加分裂。章邯出关后,先破周文,再灭吴广,继而合围荥阳,几乎全歼陈胜起义军的精锐。陈胜失去支撑,起义很快覆灭。
接着,章邯转而对付旧六国残余势力,先灭魏国,再进攻齐国,几近成功。然而,就在此时,他迎来了真正强敌——项梁。项梁不仅出身将门,拥八千精兵为基,且麾下多吴中豪杰,战斗力远超一般旧贵族。章邯虽一度重创楚军,甚至斩杀项梁,但此后遭遇项羽,形势急转直下。巨鹿之战,项羽以无与伦比的勇武全歼王离部,威震诸侯,成为公认的盟主。秦军虽勉力支撑,但在赵高多次诛心、朝廷内耗不断的背景下,军心大乱。最终章邯被迫投降,二十余万秦军尽数坑杀,大秦最后的支柱轰然倒塌。
回顾整个过程,秦军能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顽强支撑数年,靠的正是以骊山囚徒为主体的这支特殊军队。它依托大秦强大的制度、装备、后勤和章邯的整训指挥,展现了超出人们想象的战斗力。可以说,若无项羽的横空出世,章邯或许真能扶大厦之将倾,让秦朝继续延续。哪怕面对项羽,如果秦廷内部信任章邯,给予足够补充,胜负其实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