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一句极为精辟的评述:“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气云蒸,卒亡秦族。”在他看来,陈胜的起义可与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按理说,陈胜出身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为何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这不仅说明陈胜起义影响深远,更表明司马迁已将他视作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陈胜的“首事”之功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大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天,朝廷征发九百余名贫苦百姓前往戍守渔阳。途中因大雨阻路,无法按期抵达目的地。根据当时的律法,迟到便要以死论处。在生死一线的绝境中,陈胜与吴广毅然决定起兵反抗,他们首先杀死押解的军官,随即举起反秦的大旗。起义军迅速拥立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消息传出后,各地饱受压迫的百姓纷纷响应,风声所至,举国震动。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它的历史意义却不可磨灭。陈胜以“首事”之功,直接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慨叹:“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换言之,秦朝二世而亡,与陈胜的起义息息相关。没有这第一声惊雷,后续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难有顺势而起的舞台。
不容小觑的“泥腿子”
世人常以“泥腿子起义”形容农民造反,暗含轻视之意。但陈胜不同,他虽然出身农户,却并非目不识丁的莽夫。他年轻时曾给人做过雇工,接触过一定的文化知识,思想中有超越同类的抱负。他的著名话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正是心志远大的写照,至今仍激励着无数怀揣理想的人。
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陈胜喊出了震撼人心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话,犹如一把火点燃了无数被压迫者的热血。直至今日,这句话仍常被引用,成为人们面对不公时的自我鼓舞。为了加强起义的号召力,他甚至利用迷信心理,布置“篝火狐鸣”的奇景,制造天命相助的假象。这种政治智慧,在古代历史上并不罕见,如刘邦的斩白蛇、朱元璋的神迹传说,都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妙的“少子”之说
造反需要理由,空有愤怒并不足以号召天下。陈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巧妙地提出了“赢胡亥少子说”。他宣称,二世胡亥并非正当继承人,真正应立者是公子扶苏。更何况,扶苏生前仁爱贤明,深得百姓敬仰,虽然已被秦始皇所害,但外界对他的死讯并不明朗。陈胜于是借此声称自己奉扶苏、项燕之名号召天下,借机聚拢人心。
后人或许会认为这种说辞不过寻常手段,但在当时却是极富创意的政治策略。秦朝的残暴众所周知,却无人敢于公开举事,缺的正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名义。刘邦、张良等人虽有才略,却也只能潜伏,正因没有合适的借口。陈胜的“少子说”,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使起义合法化,极大鼓舞了民心。
历史的深远意义
纵观陈胜的一生,他虽然最终失败,却开启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他不仅点燃了反秦的烈火,也为后来群雄争霸开辟了道路。司马迁高度评价他,并非因为他最终成王,而是因为他在黑暗之中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正是陈胜的举动,使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民看到:王侯将相并非天生高贵,普通人同样可以改写历史。
由此看来,陈胜并不仅仅是一位农民领袖,更是一个历史的开创者。他的名字,注定与秦亡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