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947年~95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刘暠(原名刘知远)所建立的短命王朝,其都城设在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在五代十国这个政权纷乱、割据四起的时代,许多朝代寿命都不长,但后汉的存在尤为短暂,仅仅四年便烟消云散,因此常常被后人忽视。那么,这个王朝的两位皇帝,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一、刘知远
刘知远(895年3月4日-948年3月10日),即后汉高祖,称帝后改名刘暠,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他出身平凡,年轻时沉稳寡言,却相貌不凡,勇武过人,精于作战。早年追随唐明宗李嗣源与晋高祖石敬瑭,多次立下战功。他在政治立场上坚决反对向契丹称臣,因此颇得士兵与百姓拥戴。
后晋建立后,凭借战功与才能,他历任重要职务。公元947年正月,契丹南下攻破京师,将后晋少帝石重贵掳往北方,后晋随之灭亡。此时中原无主,刘知远威望日隆。二月十二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及文武百官纷纷上书劝进,拥立他为帝。起初,刘知远几度推辞,但最终把握住了时机,于太原登基,建立后汉,成为五代中的又一位开国皇帝。
然而,后汉虽立,却根基薄弱。各地割据势力林立,朝廷难以掌控,加之刘知远治下官员不乏贪婪跋扈之徒,削弱了政权稳定。更直接的原因是刘知远即位不久便重病缠身。乾祐元年(948年)正月,他因长子刘承训早逝悲伤过度,加之旧疾复发,病情日益严重。弥留之际,他召来史弘肇、郭威等重臣,托孤于幼子刘承祐,并告诫他们提防反复无常的杜重威。不久后驾崩,享年54岁,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由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二、刘承祐
刘承祐(931年-950年),即后汉隐帝,是刘知远之子,母为李皇后。他自幼便随父亲刘知远身边长大,曾担任太原留守的节院使,之后历任右仆射、左卫大将军等职。947年,刘知远称帝后,又升任他为大内都点检。
父亲驾崩后,年仅十七岁的刘承祐继承皇位。然而,他年轻气盛,缺乏政治经验,却又不甘权臣把持朝政,于是产生猜忌之心。他先后诛杀多位重臣,尤其是对大将郭威产生强烈疑惧,最终引发后汉内部剧烈动荡。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举兵南下。刘承祐仓促应战,一边派兵抵御,一边下令诛杀郭威全家,连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这一血腥举动彻底激怒郭威,使其誓要推翻刘氏政权。郭威大军很快兵临开封,刘承祐兵败逃亡。
次日清晨,他欲返回京城,但遭开封尹刘铢闭城拒绝。刘承祐不得已向西北赵村逃去,途中忽见尘土飞扬,误以为追兵逼近,慌乱之下急欲躲入村舍。谁知危急关头,他的部将郭允明反叛,企图以刘承祐为投名状,竟一刀将其刺死。讽刺的是,所谓“追兵”其实只是护驾的亲兵。郭允明事后自觉酿下大错,只得自刎。至此,后汉灭亡,刘承祐也成了五代诸帝中最为仓促、悲凉的亡国之君。
综上,刘知远虽以雄武开国,却早逝而无力稳固基业;刘承祐则因年轻轻狂、处事乖戾,最终自毁前程。短短四年,后汉王朝如昙花一现,折射出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之迅疾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