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有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这一原则从未改变过。自赤壁之战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确立,魏、蜀、吴三国开始在纷争中争夺霸权。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然而,最终实现统一的却是司马懿的家族。公元279年,司马炎调集20万大军,正式发动了晋灭吴之战,并在公元280年消灭了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时代的混乱局面。
对于司马炎来说,虽然他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与秦始皇一样,如何处理魏、蜀、吴末代的皇帝问题,成为了他必须面对的难题。尽管蜀汉的刘禅在司马炎登基前已向魏国投降,但刘禅、曹奂和孙皓的命运依旧掌握在司马炎手中。
一、刘禅
在三国中,蜀汉无疑是最弱小的国家,也是最早灭亡的。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肩负起北伐的重任。然而,蜀汉与魏国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到了公元263年,魏国终于派出了大军攻打蜀汉。邓艾带领魏军突破蜀国的防线,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侄子诸葛尚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姜维为了保全自己,假意投降钟会,计划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恢复蜀汉的江山,甚至向刘禅发出了密信,指示他只需耐心等待几天。然而,计划败露,姜维与张翼等人被杀,蜀汉因此宣告灭亡。
对于刘禅来说,虽然他投降了魏国,保住了性命,却无法避免成为司马家族的俘虏。他被封为安乐公,享受着魏国的优待,然而一切荣华富贵都与他失去的国家相对立。面对身为囚徒的刘禅,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特意安排了在蜀地风靡一时的歌舞表演,暗示蜀汉已成为过去。刘禅的随行人员看到这一幕,不禁哀痛流泪,然而刘禅似乎毫不在意,依旧过着如常的生活,甚至对司马昭表示:“此间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刘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最终得以善终。
二、曹奂
公元260年,魏国的末代皇帝曹髦在高平陵之变后被弑杀,司马昭趁机将曹魏的皇帝之位转交给了曹髦的侄子曹奂,然而曹奂不过是司马家族手中的傀儡。随着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接过晋王之位,并在不久后篡位称帝,开始了西晋的统治。对于曹奂来说,他的命运比汉献帝稍好一些,因为他虽然被降封为陈留王,仍可以享有一定的荣誉和权力。而且,司马炎并没有像曹丕对待刘协那样采取严厉的手段,反而将曹奂的封地安排在曹操曾经治理过的邺城,甚至允许他使用天子旌旗,行魏国的正朔。尽管曹奂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司马炎对待他的态度显得宽容。公元302年,曹奂去世。
曹奂之后的后代未曾再出现在官方的记载中,因此他的后裔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有新的家族继承这一爵位,成为了一个谜。尽管东晋时期继续保有“陈留王”这一封号,但是否与曹奂的血脉相关,仍无法考证。曹奂死后,陈留王这一封国继续传承至南朝齐,历经214年。
三、孙皓
在蜀汉与曹魏相继灭亡后,东吴成为了司马炎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目标。公元264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孙皓登基称帝。他在位期间屡次发动北伐晋朝,虽然曾在交趾和西陵战役中取得过大胜,但过度的战争耗尽了东吴的国力,最终未能抵挡住晋朝的进攻。孙皓暴虐无道,残忍对待臣民,屡次导致吴国的将领倒戈相向,百姓起义不断。终于,在晋灭吴之战中,东吴国力遭到重创,孙皓也未能挽回败局。最终,东吴的灭亡为三国时代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