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是镇守南方的武将官职。安南将军的设立可回溯到东汉初年,第一任安南将军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岑彭。进入三国时代,蜀汉、曹魏、东吴沿用这一官名与制度,彼时的南中局势对各国都十分重要。就蜀汉而言,历史记载中共有两任安南将军驻守南中,他们以镇守荒蛮、安抚民心、维系蜀国后方的安宁为职责,确保蜀国在南疆的稳定与发展不受干扰。
一、马忠
马忠是益州本地人,与东吴的马忠并无亲缘关系,乃同名異姓之人。刘备夺取益州后,马忠被推举为孝廉,任巴西郡下汉昌县的县令。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不敌陆逊,陷入失利之境。此时马忠带着巴西郡的部曲和兵力,前往支援刘备,显示出他对蜀汉核心战略的忠诚与觉悟。抵达永安、白帝城之际,马忠与刘备进行了一番诚恳的对谈,刘备对这位地方豪杰的贤才有了更高的评价,称其“贤能”,并对身边人多次提及其深谋远虑与稳重之性。
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出发前向后主刘禅上表,请求册封马忠为牂牁郡太守。牂牁郡位于南中要地,地理环境复杂、民俗蛮夷交错。诸葛亮征讨孟获等人之时,马忠率军击杀叛乱首领朱褒,平定牂牁郡的叛乱,因而在南中战线的推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自此,马忠成为稳固南中局势的重要支柱,为诸葛亮的南中征服奠定了基础。
公元233年,南中再次出现叛乱之势,马忠代替张翼担任庲降都督一职,承担平定叛乱的重任。他果断率军出击,击杀叛乱头领刘胄,叛乱随之平息。此战成就使蜀汉朝廷对马忠的信任进一步加深,随即加封他为监军奋威将军,并赐爵博阳亭侯。此后,马忠以庲降都督的身分长期镇守南中地区,稳固了蜀汉的南方防线,成为南中治理的枢纽人物。
自此以后,马忠的职责更趋于长期稳固南中的局势,他的治下不仅确保了军政的协调,也促进了边疆民众的安居乐业。由于对蜀汉后方的功绩突出,刘禅进一步加封他为安南将军,并赐爵彭乡侯,显然这是对他在南中长期安定工作之高度肯定。到了公元242年,时任蜀汉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因此安排马忠回成都,协助刘善处理朝廷事务。公元244年,曹魏大军南侵汉中,费祎担任新任大将军北上御敌,马忠再次被调往成都,等待战局稳定后才于费祎退军之时返回南中继续镇守。最终,马忠于公元249年病逝于南中,留下了稳定南中秩序的丰厚功绩与长久的军事-行政协作经验。
二、霍弋
霍弋,字绍先,南郡枝江人(今湖北枝江),是霍峻之子,属于蜀汉后期至西晋初年的重要将领之一。刘备在位时,霍弋担任太子舍人,辅佐太子刘禅,体现出其对君主辅政的信任与威望。公元223年后,后主刘禅登基,霍弋任谒者,承担朝廷与宫廷之间的沟通与礼仪事务。公元228年,诸葛亮北驻汉中,霍弋被用于丞相府记室,参与重要的政务与军事情报整理,其地位在朝廷中逐步提升。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霍弋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进入更直接的宫廷职能。待刘禅册立太子后,霍弋担任中庶子,善于规谏太子,言辞得体,颇具政治敏锐度。后来,南中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任霍弋为永昌太守,负责南中战乱的初步处置。霍弋率军出征,斩杀当地豪帅,平定叛乱后,郡界重新趋于安宁。为表彰其战功,霍弋升任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辖南中诸郡,成为南方治理的中坚力量。
此后,霍弋长期镇守南中,致力于稳定边疆民心、加强军政协调。他以稳健的治绩与对地方民众的关怀,得到了军民和官僚体系的广泛认同。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霍弋进号安南将军,与此同时,司马昭发动魏蜀之战,对蜀汉形成了最终的军事压力。霍弋在这一阶段的南中镇守被视作防线要害,他的经历也成为后人评说南中治理的典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