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0日,一个年约五十的男子步入山东文登县政府,手中捧着一封来自辽宁清原县的信。信的内容是邀请文登的相关部门人员赴东北参加王仁斋烈士的立碑仪式。信件一到,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文登的相关部门召开会议时,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疑虑。
\"这肯定是个骗局!\"有人说道。
\"没错,几十年的叛徒,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烈士?\"另一个人也持相同看法。
\"我也觉得不对劲,这手续不太合规。\"另一个质疑的声音响起。
\"对,咱们得亲自去东北调查清楚!\"一位部门领导决心道。
大家的疑问来源于对王仁斋的历史认知。在他们的印象中,王仁斋曾是抗日联军中的叛徒,后来逃到了台湾。如何突然有人提出为这样的人立碑,且邀请家乡的人参加,显然让所有人心生疑虑。鉴于事情敏感,相关部门决定慎重处理,并请示上级。上级指示文登县派人亲自去东北查证情况。
王仁斋是1906年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高家村的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他在山东青州甲种农科学校完成学业,之后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政局动荡,许多人因恐惧而退出了革命阵营。然而,王仁斋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共产党,毅然投身到红色阵营。三年后,在组织的指派下,他来到了东北的奉天省,开始了地下活动。
当时,东北正处在军阀的控制之下。由于叛徒的出卖,王仁斋被捕,并判处了十年监禁。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王仁斋正巧关在监狱中。在战乱之中,王仁斋向看守提议:“眼下局势动荡,你留在这里做什么?放我们出去,大家一起逃命吧。”看守也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同意放走了他和几位同伴。借着混乱,王仁斋成功逃脱,迅速进入长白山区,组织了“第37军海龙游击队”,正式开始了抗日斗争。
尽管最初只有百余人,且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王仁斋依然带领队伍一次次对敌军进行有效打击。他们专门打击日军的运输车,成功地补充了所需的武器和物资。敌人对王仁斋恨之入骨,甚至悬赏三万大洋捉拿他,仅次于杨靖宇的五万。1933年10月,杨靖宇得知王仁斋被通缉后,亲自指派人联系他,将其领导的游击队纳入抗联,并且给予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1935年,王仁斋的海龙游击队正式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他也被任命为师长。虽然这一任命让一些人感到疑惑,认为他既没有军校背景,也没有指挥大规模战斗的经验,但杨靖宇的眼光果然独到。王仁斋带领部队,在清原一带发起了多次著名战斗,摧毁了多个日军据点,声威赫赫。
更为震撼的是,王仁斋不仅成功地歼灭敌人,还亲自俘虏了两名日军军官。这一举动让日本关东军十分愤怒,誓言要铲除这个“眼中钉”。1937年秋,王仁斋带领一队警卫员来到莫日红山的筐子沟,不料却遭遇了200多名日军。他在与敌军的激烈战斗中,双腿中弹,但依然毫不退缩。最终,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仁斋的牺牲并没有被立刻公之于众,由于战时的混乱,以及东北与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沦陷,抗联很难及时通知他的亲属。再加上抗联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很多战友壮烈牺牲,王仁斋的光辉事迹渐渐被遗忘。上世纪50年代初,王仁斋的亲属因被错误地认为他背叛了革命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王仁斋的儿子王建章,原本在山东省文登县税务局工作,1955年,他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开除”通知,原因竟然是“父亲是叛徒”。回到家乡后,王建章面临着乡亲们的冷眼与嘲笑。王仁斋的母亲年迈,但她始终坚信儿子不会背叛革命,并且总是告诉别人:“我儿子一定是牺牲了,他是个孝子,知道我还活着,一定会回来照顾我。”然而,尽管她的坚定信念无法改变人们的看法,没人相信她的话。
直到1982年,辽宁省清原县的孙明先在编纂县志的过程中,偶然听闻了王仁斋的英勇事迹,并了解到他被埋葬在枸乃甸乡筐子沟。孙明先深受感动,亲自前往王仁斋的牺牲地,并将这一历史事迹记录下来,随后向县委进行了汇报。经过调查,王仁斋的烈士身份得到了确认,相关部门决定为他竖碑、修建陵园,并邀请其家属前来参加仪式。
1984年清明节,清原县正式举行了王仁斋烈士的立碑仪式。王仁斋的亲属和文登县的相关领导也亲自前往清原参加了这场意义深远的纪念活动,终于为这位革命英雄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