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虽然未曾正式称帝,但她的权力却堪比任何一位女皇,她在大清帝国掌权近五十年,与武则天共同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势的女性人物之一。慈禧的生平充满了波折,相较于武则天的较为顺利的登基之路,慈禧的一生显得更加坎坷。武则天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而慈禧却身处大清的衰退之中。尤其是在她的统治生涯中,她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外族侵扰,甚至不得不逃离北京。
第一次发生在1860年,当时英法联军联合进攻大清,慈禧随同丈夫咸丰帝逃至承德避暑山庄。那时,她尚未完全掌握政权,逃亡的命运似乎与她的地位无关。然而,这次逃亡却为她后来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她果敢地开始逐步显现出她的政治智慧和谋略。第二次逃亡发生在1900年8月,当时八国联军开进北京,慈禧虽然曾经对列强宣战,但眼见战局急剧恶化,她终于选择了避难。这次逃亡,不同于第一次,她不仅是逃命,更是为了保全大清的命脉。
在这次西逃的过程中,慈禧太后显得异常狼狈。八国联军已攻入北京城,逼近紫禁城,然而,她几乎没有时间做准备,仓促之中便开始了她的逃亡。她一刻也不敢停歇,生怕敌军追上,时时感到生命的威胁。她没有选择往承德避暑山庄逃,或许是出于对先前辛酉政变的恐惧,选择了前往西安的路径。
西逃初期,慈禧面临诸多不便,饮食条件差,连上厕所都成为问题。她一路辗转,直到抵达怀来县时,已饥肠辘辘。当时,县令吴永得知慈禧的困境,立即为她准备了窝窝头和小米粥。或许是因长时间未曾吃到过简单的食物,慈禧竟觉得这顿饭异常美味,甚至回京后,专门命人再为她做窝窝头。吴永此举受到了慈禧的高度赏识,而他也有着特殊的身份背景——他是曾国藩的孙女婿,慈禧因而任命他为前路粮台会办,协助她筹备沿途的粮食问题。
随着逐渐深入山西,慈禧的处境有所好转。这里远离了战火与列强的侵扰,沿途的官员和富商们听闻她的行踪后,纷纷前来献媚,西逃的路途开始被她称作“西狩”。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慈禧开始向晋商借款,这并非真正的借款,更多的是一种以权威为背书的“借”款。许多晋商闻讯而来,自愿为她提供资金支持。以乔家为例,这一商贾世家慷慨解囊,送去了10万两白银,作为回报,慈禧亲笔题字赠予“福种琅嬛”四个大字,成为珍贵的墨宝。乔家大院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晋商的代表,曹家同样也不能缺席。曹家在太谷县的豪华宅院,展示了其与乔家并肩的经济地位。
慈禧太后同样曾住过曹家大院。曹家在接到她的借款请求后,虽然心有不情愿,但仍然按照惯例提供了所需资金。关于金额的具体数额,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十万两白银,也有说法为三十万两白银。无论具体数目如何,这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慈禧也展现出她的心机,她没有直接要求归还,而是将随身携带的一件珍贵物品作为抵押——一座金火车头钟。这件物品是法国曾赠送给乾隆帝的,重达八十多斤,由黄金、白金、乌金、水晶等贵重材质制成,堪称一件历史珍品,慈禧太后竟然在逃亡途中也未曾舍弃它,可见她对这件物品的珍视与不舍。
在这段西逃的历程中,慈禧虽有许多不易为人知的艰难,但她却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权谋与影响力,不仅保障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在过程中享受了不小的物质回报。她的逃亡虽然是一段困苦的历史,但也展现出她强大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