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十六日,借着夜幕的掩护,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联合策划了震惊朝野的“夺门之变”。他们仅带着百余名亲信,就成功将明英宗朱祁镇重新推上了皇位。此时,明英宗重新登基,意味着他们实际上是在反对景泰帝的统治。而石亨和他的党羽人数寥寥,面对如此强大的政权,他们为何敢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位至关重要的支持者,那便是孝恭孙皇后。那么,这位孙皇后到底是谁?
孙皇后,原名孙氏,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1428年,明宣宗废掉了胡皇后,将本是贵妃的孙氏立为皇后。1435年,明宣宗因病去世,朱祁镇继位,孙氏被尊为皇太后。然而,她尽管拥有崇高的地位,却在朝政中未能发挥太大作用,主要是因为宣宗的母亲张太皇太后仍在世,张太皇太后对于政事的影响力远超孙太后。此外,孙太后本身似乎对政权争斗并不热衷,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家族的事务上。
直到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来,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孙太后得知儿子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心急如焚,立即与皇后钱氏商议,筹集金银珠宝,企图以此赎回明英宗。在此期间,朝中不少官员已经开始策划扶持朱祁钰,即景泰帝,但孙太后显然并不赞成这个计划。史书记载,孙太后下令“取襄国金符入宫”,这一行为表明她有意召唤朱祁钰的叔父,襄王朱瞻墡入京,准备让他以皇叔身份代为监国。然而,孙太后并未选择直接扶持朱祁钰,而是偏向了更远的亲戚,意图扶持朱瞻墡,甚至在北京之内,朱祁钰即将监国的局面似乎有些令人不解。
孙太后的这一决策,背后其实隐藏着对朱祁钰的深深忌惮。朱祁钰虽是宣宗之子,但在孙太后眼里,他并非自己亲生,这使得孙太后并不愿意让他掌握实权,因为这将影响到她对皇位的掌控。尽管如此,最终由于以于谦为首的大臣的强力推举,朱祁钰成为了摄政王,之后更是继位为景泰帝。尽管孙太后地位尊崇,但在朝廷内的权力却愈发微弱,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一局面。
随着景泰帝即位,孙太后依然未能彻底掌控局势,但她的处境也并非全然无望。她的长孙朱见深被立为太子,这意味着在未来,江山可能还是会落入她的后代之手。而且,明英宗也从瓦剌回到了中原,但这个“太上皇”却始终被软禁在南宫之中,景泰帝不遗余力地削弱其权力,甚至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孙太后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力改变现状,内心无比焦虑。
然而,在1457年正月初,景泰帝因重病陷入昏迷,朝中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太子的选定问题成为朝廷争议的焦点。石亨、徐有贞等人看到了复辟明英宗的机会,但他们虽然心怀雄图,却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于是,他们秘密向孙太后传递了复立明英宗的计划,得到了她的默许与支持。孙太后不仅没有拒绝,反而主动让自己的一些亲戚加入其中。借助她的支持,石亨等人终于鼓足勇气发动了政变,并成功取得了胜利。尽管孙太后并未亲自出面,但她的支持无疑为这场政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政变成功后,孙太后下令废除了景泰帝的皇帝称号,并剥夺了吴贤妃的太后尊号,为明英宗的复位铺平了道路。
这场政变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孙太后的支持。她在暗中对局势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许多表面上的政治手段。尽管她并未亲自出场,但她的权力和决策为那些寻求复辟的势力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最终实现了朱祁镇的复位,也为明朝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