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邀请大汉天子刘协参加许田围猎,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狩猎活动,更是他迈出的一步,意味着他通过挟持天子掌控权力,实质性地向诸侯展示了自己的雄心。曹操对各方反应的观察非常细致,他发现此时废除刘协的计划还不具备条件,但要独揽大权则完全可以实现。
董承曾在曹操面前说,关羽想要刺杀曹操,“人皆不见,某独见之”。显然,这话并不可信,董承这番言辞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某种利益辩解。曹操当时的行为,实则因为朝中有许多忠臣,自己不得轻举妄动。因此,邀请天子狩猎的真正目的,便是通过观察群臣的动静来评估他们的忠诚和态度。
既然曹操希望观察文武群臣的反应,那他必然在刘备身边安排了眼线。关羽在围猎时拿刀冲向曹操,刘备试图以眼神示意关羽停手,这样明显的信号,曹操怎会不察觉?然而,曹操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这或许是因为他希望进一步了解刘备的真实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成为了转折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事件中,张飞的反应相当反常。平时暴躁的他,在关键时刻却保持沉默,不言不动。关羽愤怒地想要报仇,而刘备则显得沉稳镇定。两者不同的反应,与张飞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那么,张飞在当时到底在想什么呢?
对于关羽的义举,许多评论家如毛宗岗、李贽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关羽忠义勇敢,气节可嘉。刘备冷静地劝阻关羽,并且毫不慌乱地向曹操表达祝贺,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毛宗岗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是英雄人物在应变时展现出的度量与智慧。可是,虽然刘备和关羽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张飞的表现却常常被忽略。事实上,张飞的沉默和冷静,恰恰是对当前局势深刻的理解和应对。
关羽日后也曾在刘备败走夏口时提到过此事,认为如果当时听从了自己的意见,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困境。刘备则解释说,他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刘备认为,曹操虽然气焰嚣张,但与董卓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曹操遵循正道,依然可以为大汉社稷做出贡献。
从历史和小说中的情节来看,曹操的生死关系到刘协的安危。曹操活着,大汉皇帝就没有被取代的危险;若曹操死了,曹丕便可趁机篡位。而刘备的解释更有深意:“曹操和皇帝的关系过于亲密,身边的亲信众多。如果关羽一时冲动行刺曹操,若事情未能如愿,反倒可能引发大乱,损害皇帝名誉,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在刘备看来,关羽要刺杀曹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失败的后果却是致命的。关羽性格冲动,常常做事不顾后果。在许田围猎时,他未曾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一击必杀的机会,反而很可能被曹操的精锐部将围攻,身陷绝境。
关羽那时可能以为自己可以依靠青龙偃月刀的威力,轻松击败曹操的亲信。然而,许田围猎的场面与战场不同,刘关张并没有穿戴战甲,身上只披着简单的猎装,根本无法抵挡长枪和大戟的攻击。
在此局势下,刘备冷静地判断出了事态的严重性,而张飞的沉默,似乎透露了更深层的含义。作为刘备的“二哥”,张飞虽然一向火爆,但他却能精准地判断出关羽刺杀曹操的计划几乎不可能成功。张飞的不言不动,实际上是在间接阻止关羽的冲动行为,这也是对关羽最大的帮助。
如果张飞贸然出声,喊出“二哥别动”,局势必然会立刻失控。曹操立即会察觉到异常,场面会陷入混乱。曹操此时也可能会派出眼线监视刘备,远处的神射手已经在蓄势待发,一旦局面失控,他们就会用箭矢结束刘备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此时并没有立即对关羽的举动做出反应,而是继续与刘备“假装不知”,甚至邀请刘备共饮青梅酒,显得态度非常耐人寻味。曹操似乎并不急于与刘备为敌,而是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试探刘备的立场。如果能拉拢刘备,这无疑是对他的一大助力;如果无法拉拢,他则准备通过震慑将刘备赶出京城,甚至通过正当手段将其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