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以来,蒙古铁骑如狂风骤雨般席卷着广袤的欧亚大陆,几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给各个国家的政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蒙古帝国(元朝)的扩张使许多地方的统治者纷纷覆灭。然而,在被征服的众多政权中,南宋王朝虽然实力并不算最强,却在抵抗蒙古进攻方面表现出惊人的韧性,持续了长达45年的抵抗,从1234年开启的战斗,到1279年才最终结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南宋有能力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与元朝抗衡呢?
首先,来看元朝的战略变化。1234年,南宋向开封和洛阳派遣军队驻防,这一步骤引发了与蒙古帝国之间的战争。随着时代的推移,蒙古统治者的更迭导致了他们对南宋的战争策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窝阔台在位期间,蒙古的战略主要是通过派兵进行报复和劫掠,而并不专注于真正意义上的领土扩张。在攻陷城池后,蒙古军队往往也只是稍作劫掠便扬长而去,比如成都和襄阳等地曾经被攻破后,蒙古人反而选择离开,并没有留下驻军征服。这一时期,蒙古似乎并未彻底想要消灭南宋,他们的目标更多的是为了“报复”而已,同时在南征的同时,他们也在进行西征。到了1251年,随着蒙哥的即位,他开始调整政策,集中力量攻打四川,宣告了制约南宋的战斗正式拉开序幕。然而,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遇袭身亡,导致蒙古内部爆发了权力争夺战,令他们暂时无法顾及南宋。直到获取胜利的忽必烈,再次筹划对南宋的战争,将重点转向襄阳。
其次,南宋在这场抵抗中也具备了良好的天时和地利。南宋的统治区域涵盖秦岭与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地处南方,气候与北方截然不同。南方的夏季高温且降雨频繁,冬季则温暖湿润其中,尤其是夏天,由于集中降水,雨水极为丰沛。蒙古军队大多来自于北方,他们对于南方潮湿的气候十分不适应,致使军中频频爆发疫病。同时,南方的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极大地制约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此外,秦岭、淮河及长江构成多重天然战略屏障,蒙古军队若想进攻四川,就必须翻越崎岖的山脉;攻打临安时,则需突破淮河的防线;若欲攻占襄阳,还得面对长江与汉水的阻挡。蒙古骑兵在平原上作战如鱼得水,却在高山与重河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这一系列因素无疑为南宋提供了自然上的优势条件。
最后,南宋的军民在抵抗蒙古入侵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气与决心。蒙古军队在南方的进攻中,引发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激起了南宋人民的愤怒和抵抗。尽管南宋整体实力并不强大,但涌现出很多具备杰出指挥才能的将领,如孟珙和余玠等人。孟珙祖籍将门,其家族与历史上的岳飞有渊源。他曾参与多场重大战斗,包括对金朝的反击战,曾在川蜀与京湖两大战场上屡次击退蒙古的军队。余玠则出身儒士,他果敢从戎,投身战场以证明自我。在四川遭受蒙古侵袭、百姓纤弱时,余玠应征而出,负责整顿防务,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将四川重塑为反抗蒙古的战略基地。特别是余玠所建的钓鱼城,更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成为蒙哥的噩梦。正是由于这些英雄们的无畏抗争,南宋才能延续其存在时间,与此同时,这也是历史上一个辉煌但悲壮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