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一直维持着全球霸主的地位。这一地位的背后,既有其雄厚的国力,也源自一种深植于其社会文化中的自信心。从独立以来的两百多年历史回顾,可以发现几乎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能够抵挡美国所施加的系统性打压,经济封锁、科技遏制以及文化渗透等手段,使得许多国家在面对美国时逐渐崩溃瓦解。
在众多国家中,苏联无疑是那种能够与美国相提并论的“大块头”。其在地理面积、人口数量和军事实力等多个方面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线。冷战时期,苏联在某些局部军事技术上,甚至一度超越了美国。然而,最终苏联的失败并非源自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由于内外压力的共同影响。美国以其工业、科技和金融等综合手段,逐步消耗了苏联的资源,最终导致了其自身的解体。这样的历史进程在无形中为美国积累了更大的自信心,也让华盛顿的决策者深信,任何国家都难以逃脱这套精巧的组合拳。
然而,时光荏苒,面对崛起的中国,美国曾经的优越感正在逐渐消退。自2018年以来,美国的“工具箱”不断被打开,各种措施层出不穷,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的经济战,包括关税、贸易、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争斗,企图在中国的市场中制造混乱。长此以往,看似能够奏效的手段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而言,可能早就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在政治上的围堵亦遭遇了失败。美国试图通过“印太战略”以及构建各种联盟来孤立中国,甚至设想了一个“亚洲版北约”的蓝图。然而,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展和金砖国家的加强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渗透,试图将中国孤立在外的小圈子策略时常显得无力。美国的手段也显得逐渐枯竭,尽管试图在东南亚等地区制造摩擦,但并未达成对中国的实质性围困。相反,中国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推动多边外交方面,显得愈发稳健,并逐渐赢得了更高的国际话语权。
在软实力的较量中,美国过去常用的“文化渗透”及“颜色革命”策略,以往曾取得良好效果,但如今面临的却是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强大抵抗。即便香港问题的操弄,亦未能撼动整体局势,相关的非政府组织能够迅速被清理,各类潜移默化的渗透也被有效遏制,美国所发起的舆论攻势无法在社会上产生持续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单靠西方的宣传和价值观输入,已难以奏效。
在军事层面,美国与其他大国之间较少展开真正的军事冲突,通常选择通过军事威慑、海上机动以及代理战争来制衡对手。航母战斗群虽然频繁在亚太地区活动,然而近年来在面临近距离对峙时,其强势的气场似乎也随之减弱。周边邻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如美国预期那样加剧,反而显示出中国在区域安全事务上的日益影响力。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力量结构的显著变化。历史教训清晰在目,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中美军依然无法完全取胜,如今想靠武器装备压制中国,结果可能只会是竹篮打水。
从目前的动态来看,美国可供利用的资源越来越稀少,传统的优势正在被中国逐步攻克,未来的博弈空间也在缩小。这一趋势并非短期现象,而是大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结果。美国若再继续行使旧有的手段,其频率越高、效果就越明显地下降。正处于发展第二阶段的中国,正一步步掀开崭新的章节,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然呼之欲出。未来美中关系变得愈加复杂,但显然,单边打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