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
创始人
2025-09-30 12:32:31
0

2025年8月21日-2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市历史学会主办,《史林》编辑部协办的“抗日战争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五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讨论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及其对中国抗战全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于21日上午举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秀莉主持。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邵建在致辞中指出,近代以来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直是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场,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在抗战大局中占据着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抗战时期的上海虽然在日军占领之下,但这里却汇集了日军、汪伪、国民党和共产党几种力量,还一直存在着美英法苏等盟国的势力。抗日战争与上海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值得史学界深入挖掘的学术富矿。”邵建说。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涛分别作主旨演讲,围绕上海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展开讨论。

熊月之研究员的发言题为《上海盟侨集中营与华洋关系嬗变》。他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当局在上海先后设立17处盟侨集中营,关押盟侨六千余人,这是影响极大的世界性事件,也对上海社会华洋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等国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战,上海盟侨集中营的建立,颠覆了英美等国侨民先前在上海的地位,盟侨与华人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突兀而来的集中营生活,让英美侨民得以严肃地、平静地审视他们与华人社会的关系。华人社会对于集中营盟侨的无私救助,华人在与盟侨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友善、仁爱、诚信、无私的高贵品质,深深地让盟侨折服、感动。经过盟侨集中营兴废的这一苦难事件,意外地让上海华人社会与盟国侨民不但成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获胜的战友,而且在情感方面空前地拉近了距离。

吴景平教授的演讲题为《确立正确二战史观、推进抗战史研究》 。他表示,中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独立坚持抗击日本侵略军,是东方唯一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继续发挥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作用。他以详细史料解析了抗战中中国政府的和战抉择与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指出,抗日战争史是二战史的重要部分,抗战史的研究和书写,应充分体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与付出,同时要体现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团结协作——各国求同存异,决心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在军事方面,都确认了全力对付德意日法西斯的最终战略;亚洲、欧洲和非洲地中海等战场互相配合,相互支援;在经济方面,各国相互援助,保证了战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瞿骏教授的报告题为《以甲午为尺度——五十年视野里的抗日战争》。他认为,应以甲午为尺度、以“长程”的眼光看抗战。以1895年为起点的五十年间,现代国家观念的普及为抗战创造了明确的前提和条件。如果说甲午以来,国家观念普及的启动、传播、受众皆在沿海地区,那么抗战后由战争被迫造成的人员、机构、资金、物品的大流动则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与此同时,这五十年间,中华文明需要赓续的重要性也愈发明晰,中国的独立发展之路愈发明确,尤其是在1931年以后,我们选择了与世界弱小民族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瞿骏教授总结道,抗战带来的转折是人们渐渐弄清楚了中华“现代建国”两个重点——一是让最广泛的人民真正进入中华“现代建国”进程里,这样的“建国”才具备坚实的基础;另一个是在中华文明赓续中推进中华“现代建国”,这样的“建国”才能够有持久性。

徐涛研究员的发言题为《抗战英烈的国家纪念——以萧特为中心的论述》。他表示,美国飞行员萧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首位为国殉难的外籍烈士,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其英勇就义不仅当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日后更成为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个案。报告系统梳理了萧特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殉难过程,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所获得的国家纪念,及其背后的政治象征与社会意涵。徐涛研究员指出,萧特以生命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其个人牺牲不仅被铭刻于中国的国家记忆中,更成为中国抗战史中不可或缺的跨国维度象征。

随后,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战时上海的军政外交”、“战时上海的经济”、“战时上海的市民生活与城市空间”、“战时上海的社会治理”、“战时上海的医疗与救济”、“战时上海的文化与教育”、“上海抗战与全国抗战”、“战后问题与上海”等九个主题展开报告与评议,从多重维度与多元视角进行研讨,进一步深化对上海抗战及战时上海的认知,更清晰地展示了抗日战争为何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讨论中进一步凝聚共识,表示上海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仍然有广阔空间,须以更扎实的研究、更开放的对话,向世界讲清上海抗战、中国抗战的历史逻辑与世界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指尖皆可创 非遗传艺记——指尖... 2025年11月15日上午,通辽市图书馆内暖意融融、创意满溢,“指尖皆可创 非遗传艺记——指尖陶艺活...
新书《货币新局》出版 注:2025年10月,《货币新局:国际金融格局重塑与人民币新机遇》一书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这本书的缘...
原创 历... 伊默尔王朝的崛起 伊默尔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他们定居在今天的赫塞尔省一带。...
当艺术遇见全运,“艺创全运”新... 11月15日下午,广州迎来了一场艺术与体育交相辉映的文艺盛会,“艺创全运”新大众文艺优秀作品展在广州...
美国大使给中方发来通牒,要求交... 最近,美国驻希腊大使吉尔福伊尔公然要求中国“交出”比雷埃夫斯港的控制权,这一荒谬的要求不仅让人哑口无...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安徽风起,皖韵映华章。11月15日晚,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
陈英已任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据微信公众号“重庆发布”消息,11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果新闻发布会,...
茶叶如何“拼”和“评”?在这场... “豁然开朗,收获巨大!”11月16日下午16时,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为期两天的茶叶技术培训结束,得到名师...
世间再无饿了吗,京尚智能健康煲... “饿了吗?”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这个日常疑问,在京尚智能健康煲面前彻底失去了意义。这款将千年陶瓷工...
原创 俄... 地理天堑固,历史根脉深 俄罗斯军事专家伊戈尔·科罗特琴科早年干情报出身,后来掌舵《国家防御》杂志...